特斯拉回应自燃:正在核实情况,目前没有人员伤亡

2019-04-22 11:15   来源: 中新经纬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对于有媒体报道称上海一小区地下车库内特斯拉突然自燃起火一事,特斯拉官方微博22日早间回应称,已派团队赶往现场,正积极联络相关部门并配合核实情况,根据目前的信息显示,没有人员伤亡。

  



  微博截图

  有媒体22日报道称,4月21日晚8时许,上海徐汇区裕德路泰德花苑小区地下车库内,一辆特斯拉轿车突然冒出白烟,进而起火燃烧,火势还殃及了周遭停泊的其他车辆。

  



  视频截图

  该报道称,据小区居民介绍,突发情况发生后,住在小区高层建筑内的居民被紧急疏散。因地下车库散发出刺鼻气味,消防员一度无法进入车库,只能通过朝车库内灌水进行扑救,车库入口也被封闭。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特斯拉在美国也出现了多起事故。今年2月,一辆2016款特斯拉Model S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撞树并起火,造成驾驶员死亡。对于事故原因,特斯拉方面称,初步调查显示,高速驾驶是导致这起悲剧的主要原因,而高速碰撞会导致任何类型的汽车发生火灾,而不仅仅是电动车。

  



  视频截图

  今年3月,一辆2018年产的Model 3撞上了一辆半挂车,50岁的车主不幸在车祸中丧生。对于接连发生的事故,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表示,已向佛罗里达州德尔雷比奇派遣了调查小组,开始进行调查。

  延伸阅读:

  别只盯着续航,这些与新能源车相关的事也得注意了


  近两年,随着新能源车保有量的增加,新能源车的质量问题也日渐显现。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共召回新能源汽车13.6万辆,若以全年100.8万辆的销量做对比,新能源车召回比例达13.5%。

  在召回车辆的原因中,电池问题占较大比重,同时有关新能源汽车自燃的消息也频频传出。中新经纬客户端注意到,2018年中国发生的电动车起火事故已超过40起,分别涉及乘用车、客车、物流车等不同车型。

  业内人士分析称,新能源汽车电池热失控是引发车辆自燃的最主要原因。现阶段,电动车为追求更远的续航里程,不断做高电池能量密度,但随着能量密度提高,热失控的几率也呈上升趋势。

  新能源车自燃问题频发

  日前,深圳市新能源车辆应用推广中心发布通知称,今年以来北汽威旺407 EV新能源纯电动货车,在当地已发生多起充电起火自燃的安全事故,所以中心决定停止使用该车型。而深圳市兆威新能源发布的通知显示,3月6日、3月12日、3月16日,该车型在深圳市各充电站发生了3起充电自燃事件。

  新能源车事故中电池起火的几率远高于传统燃油车。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新能源车起火事件超过40起,特别是8月和9月高温天气期间,新能源车事故密集发生。

  中新经纬客户端梳理发现,仅2018年8-9月,国内发生了近10起新能源车自燃事故。其中,8月17日,江苏镇江一辆江淮MPV车型发生自燃。8月25日,四川成都一辆威马EX5在威马汽车研究院园区内发生自燃。8月26日,安徽铜陵一辆安凯电动客车在行驶中突然起火燃烧。8月28日,一辆正在充电的厢式电动车起火。8月31日,广东广州一辆力帆650EV起火。9月1日,吉林长春一辆特斯拉疑似起火。9月5日,广东珠海两辆众泰云100系列共享电动汽车在充电时起火。9月6日,安徽合肥一辆奔驰电动汽车起火。9月10日,福建福州一辆比亚迪电动汽车在撞上路边护栏之后自燃。

  而除了气温较高的月份以外,自燃事故亦时有发生。2018年10月10日,北京海淀区一辆长安奔奔EV起火。10月12日,重庆某公路上一辆江淮瑞风MPV发生自燃。11月21日,山东济宁一辆江淮小货车在路上正常行驶时自燃。2019年1月25日,河南永城一辆正常行驶的江淮新能源车,在等红灯时发动机突然自燃。

  电池热失控是自燃主因

  频繁发生的新能源车自燃事件,不得不让行业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技术和质量问题。此前,研究机构EVTank曾发布了《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研究报告》,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安全事故进行了不完全统计和梳理。《报告》显示,电动汽车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与动力电池相关,且大部分车辆是在充电过程中发生自燃。

  而前瞻产业研究院对2017年以来新能源汽车的起火事故分析统计也显示,充电场景是起火的高发场景,占比达50%。而在起火事故的原因中,动力电池自燃占比为31%,主要是由于锂电池发生内部或外部短路后,短时间内电池释放出大量热量,温度急剧升高,导致热失控。

  兴业证券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研究员刘思畅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时指出,电池热失控是新能源车电池自燃的主要原因,因电池在大功率放电过程中会大量放热,若电池本身结构设计不合理或是散热性能较差的软包电池,在电池热处理系统的设计或工作存在缺陷时,确实容易出现热失控的情况。

  “也可能是电池结构的失效”,刘思畅进一步解释称,比如电池的正负极可能发生击穿短路进而引发电池胀气,胀气后可能会引发电池漏液,随后造成更大范围的短路,导致车辆自燃。

  汽车动力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也曾明确指出,现在电动车为追求高能量密度、高续航,削减了电池中的隔膜厚度,给电池安全造成了影响,很容易造成热失控。

  为什么充电时自燃的概率更大呢?刘思畅解释称,充电与放电时的情况类似,特别是使用大功率充电器快速充电时,线路本身会发热。此外,充电电流较大时,电池内部电子的迁移量亦比较大,电池本身也会放热,大功率充电需释放的热量要比大功率放电时的热量更高。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车辆追求续航里程提升,所以在高能量密度电池投放使用前所做的验证工作不足,也是电池自燃的一个重要原因。“只要电池符合国家标准,并通过了相应的检测程序,生产并使用的应该都是合格产品。”刘思畅表示,在验证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也可能是电池密度过高后,本身的不稳定性埋下了自燃隐患。

  不可盲目追求高能量密度

  中新经纬客户端注意到,2018年6月实施的新能源车补贴政策规定,续航里程低于150公里以下的纯电动车不享有补贴;续航里程在150-300公里之间的车型补贴分别下调20%-50%不等;续航里程在300公里以上的车型,补贴上调2%-14%不等。

  “将补贴和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挂钩并无问题,但要符合技术的客观发展规律,新能源汽车发展节奏要稳。”欧阳明高表示,补贴政策频繁调整并不利于产品质量验证,补贴政策一年一变,与产品开发周期也不匹配。

  “动力电池材料改进开发周期一般需要24-28个月,部分企业为获得补贴盲目追求高能量密度,会缩短测试验证时间,进而产生安全隐患。”欧阳明高说。

  刘思畅分析称,目前的补贴政策确实有意将电池能量密度往更高方向引导,但后续政策很可能不会再进一步鼓励超高能量密度电池,因为就目前情况看高密度电池的安全性、稳定性,确实存在安全隐患。

  “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一般分为体积能量密度和质量能量密度两种。”刘思畅进一步解释称,其中较常用的质量能量密度是指在单位质量下,能够提供电子的金属比例有多少。锂电池之所以具有优势是因锂的密度较小,所以在同质量下,电池中锂的比例越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就越大。但锂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它的不稳定性等不利因素会随比例增加而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是相辅相成、此消彼长的关系”。刘思畅说。

  “电池能量密度不仅与车辆安全性联系紧密,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半岛网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0532-80889235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