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4月5日报道,距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间,教育部已于近日确定了今年高考宣传报道的“禁区”,包括:各新闻单位在高考结束后不得进行试题分析的报道;不围绕任何高分考生个人进行宣传;不得进行高考录取分数线地区差异、考生因经济困难不能上学等方面的炒作报道;不要对高校自主录取和特殊形式招生进行渲染报道;不得对各地实行的考生照顾性政策进行对比报道,等等。
其实,每年高考之前,教育部都要下发类似的通知,划定若干“禁区”,要求各新闻单位不要炒作高考。只不过,每年关于高考的报道或者炒作,并没有因为教育部的一纸要求而有所收敛,“勇闯禁区”的新闻单位多得是。
如果说,前几年教育部要求各新闻单位不要炒作高考,是为了给考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应试环境,并因此赢得了许多人的理解和支持的话,那么综观今年教育部划定的高考报道“禁区”,则让人感到教育部的初衷也许并非这样简单。
很明显,教育部要求各新闻单位“高考结束后不得进行试题分析的报道”、“不围绕任何高分考生个人进行宣传”,显然不是为了给考生营造宽松的应试环境。因经济困难上不了大学的贫困生一直大量存在着,每年新闻媒体针对他们的报道,让很多贫困生获得了救助,新闻媒体在解决贫困生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闻媒体为何不能进行宣传?而高校自主录取和特殊形式招生,以及各地实行的考生照顾性政策,可能存在着不公平、不合理、不规范等问题,对此,也应将其置于阳光下接受社会公众的检验。
至于要求各新闻单位不要进行“炒作报道”、“渲染报道”,几乎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什么样的报道是炒作,什么样的报道是在渲染,实际上很难作出准确的界定。
高考是一件涉及千万名考生、千万个家庭利益的大事。新闻媒体对高考进行宣传报道,既是为了满足广大媒体受众(特别是高考生)的需求,也是为了监督高考,监督各级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在高考中的所作所为,让高考变得更加公平、公正、公开。高考需要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舆论监督不可能将高考作为“禁区”,任何部门都无权将高考排除在舆论监督的范围之外。 晏扬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