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丨龙宝宝组团报到,月嫂档期排到年底,分娩区护士假期“泡汤”

2024-03-03 23:29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81479)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高芳

作为龙的传人,一直以来,我们中国人对“龙”就有着特殊的偏爱,龙象征着力量、富贵、好运,龙年到来之际,人们都希望在方方面面讨个好彩头,能有个不凡的开局,就比如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被无数家庭寄寓了“望子成龙”的美好期盼。

这不,农历甲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伴随着绚烂绽放的烟花,一批龙宝宝就陆续降临这个世间,他们嘹亮的啼哭,承载着喜悦和幸福,奏响龙年里最动听的乐章。龙宝宝扎堆降生,不仅为安定祥和的龙年新春平添喜气,让一个个甜蜜的小家收获最珍贵的“新年礼物”,也深深影响了身边关心照护他们的许许多多大人的生活轨迹……

宝妈挤上了“早高峰”

“从2月10日(农历正月初一)至2月24日(农历正月十五),青岛市妇女儿童院共有486名‘龙宝宝’降生,总量远超去年。其中,2月15日(农历正月初六)共有50名‘龙宝宝’出生。目前,90后成为生育的主力,二孩在‘龙宝宝’中占比超40%……”

2月27日上午,刚给孩子喂完奶的林娜(化名)斜倚在床上,笑眯眯地看着手机屏幕上推送的这条本地热点新闻。这几天,身边人都在谈论龙年“生育小高峰”来了,而对于她来说,可不仅仅是这条新闻的阅读者,因为她身旁的小女儿,就是在大年初一出生的“龙宝宝”。

今年38岁的林娜,大女儿7岁,刚上小学一年级,二女儿出生才18天。

“想生龙宝宝的人这么多吗?我可没想着赶龙年这个热度。”早在去年5月初确认怀孕后到医院做常规检查时,林娜就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热闹,“队伍排了很长,大厅里全是人。”备孕这两年,林娜陆续做过多次体检,对妇产科门前人来人往的场景很是熟悉,“前后对比还是挺明显的。”

2月28日上午10点30分,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分娩区走廊上,站满等候产妇生产消息的家属。

“事情都有两面性,生育高峰的宝宝意味着入学、升学,甚至将来就业的竞争压力,这也是生育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已经身为人母的林娜,对孩子未来打算得很长远。

自打大女儿上了幼儿园后,林娜和丈夫便一直打算着再要个二胎宝宝,但是赶上三年疫情,身体状况不是很好,要孩子的计划便一拖再拖,“没想到去年中间儿怀上了”。“既来之则安之吧,再说龙也是个吉祥的属相,孩子来了就是最好的缘分。”丈夫这样安慰她。

怀孕三个月后,各项指标都稳定下来,林娜就赶紧张罗着预订月嫂。生第一个孩子时,林娜的父母和公婆都能靠上搭把手,但是这几年老人们的身体相继亮起红灯,“不能再麻烦老人了”。林娜开始筹备一个人带娃,“不过还是需要找一个帮手,一开始肯定离不开月嫂的。”

“好月嫂太抢手了,提前半年都差点没订上。”林娜先后联系了七八位月嫂,不是档期满了,就是对方不太合自己的心意。最终,在朋友的帮助下,她联系到了月嫂宋华。

通过提前了解的一些信息,林娜知道宋华获得过“2023年青岛市家庭服务业职业技能赛第三名”,是一名“金牌育婴师”,等与宋华简单地在微信里聊了几句后,她心里更有谱了,立马签了电子合同。

“这么快就订了?”宋华见她如此匆忙也乐了,反问道。

“我怕睡一夜,你再没(档期)了。”林娜笑着回复道。

订下月嫂就去了一大心事。时间很快来到2023年9月,怀有身孕的林娜迎来新考验——大女儿要上小学,“任务量一下就增加了。”

“不比生孩子时轻松。又要帮刚上学的孩子适应新环境,又要培养她的学习习惯……”身为高龄产妇,林娜的一些身体指标也出现了波动,比如空腹血糖一直处于5.0临界点,连增加营养的水果都不敢多吃。

“好在队友给力,学校的活动都是爸爸参加的。”为了大女儿,林娜和丈夫实行了辅导作业值班制,每周一、三、五由爸爸负责,二、四由林娜陪伴。

转眼就忙到了年底,二宝的预产期来临,夫妻俩在大年三十这天入住了医院的产房,“年夜饭的饺子都是在医院里吃的,虽然简单了点,但是期待小宝宝的到来,心里还是暖呼呼的。”

大年初一早晨9点多,新春的晨光照进产房,一声响亮的啼哭回荡在走廊上,林娜的二女儿“龙”重登场。

“恭喜啊——春节出生的第一批龙宝宝!”护士把刚出生的小宝宝轻轻放在林娜身边,笑着说。

“给朋友们的拜年祝福和二宝出生的好消息一块发送,没有比这更喜庆的事了。” 林娜的丈夫握着小女儿粉嫩嫩的小手,笑得合不拢嘴。

月嫂“档期”排到年底

月嫂宋华是在除夕当天赶到医院的,陪着林娜在产科走廊里溜达了几个来回,还帮着两口子清点迎接新生命的各种物品,查缺补漏。傍晚时分,看到林娜没有生产的迹象,才返回家吃年夜饭,临走前还不放心地叮嘱道:“我手机一直听着呢,有事随时叫我。”

大年三十晚上,电视机里春晚的精彩节目一个接一个,宋华过眼过耳,却一个也没留下印象,“心神不宁,惦记着病房里是不是生了,过段时间就拿出手机点开微信,看看有没有留言,耳朵里总有个幻听,好像电话铃响了。”

正月初一一清早,宋华便赶回医院,在产房外等候,直到顺产的林娜被推出分娩室。在病房里抱起小婴儿时,宋华也感受到了喜气,“这是今年我照顾的第一个龙宝宝。”

从2010年步入这一行至今,宋华已经做了14年月嫂,“我看过的宝宝能有150多个了。”

住院期间,宋华看到同病房产妇的丈夫一直在打电话联系月嫂。“订不上,根本订不上!”每个电话的结尾,都伴着男人的一声叹息,为找一个可靠的“紧急帮手”,他急得团团转。

母女平安的林娜,在医院住了两天就出院了,宋华便正式开始了为期一个半月的月嫂工作,每天8点半准时入户,接过照护孩子的活儿,让林娜安心地吃早饭。

月嫂宋华和她今年照顾的第一个“龙宝宝”。

“这是白天,我们需要活动一下。”宋华一边给宝宝洗脸,一边柔声说着,躺在床上的宝宝则咿咿呀呀,仿佛在回应着。宋华有意识地给宝宝强化白天和黑夜的意识,以免她睡颠倒觉。接着,就是一整套科学标准的护理流程:做抚触,喂奶,排气……

林娜虽然有照顾孩子的经验,但是多年不上手,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学习,“大女儿小时候是天使宝宝,好像没怎么操心就长大了。可是小闺女闹一些,经常不明缘由就会哭闹起来。”

有一次,小女儿哭了好久没哄住,宋华刚进门就看到了手忙脚乱的林娜,赶紧接过孩子仔细查看,“应该是吃奶吃多了,胀气了。”宋华给孩子做了一会儿排气操,小婴儿的情绪立马安定下来。

“现在宝妈们的要求比之前要高很多,育儿知识也在更新。”护理过70后、80后、90后三代妈妈,宋华明显感觉到前后的变化,“比如针对婴儿肠胀气,以前喂的是西甲硅油,这几年流行吃益生菌。”

针对宝妈们的“高要求”,空闲时间里,宋华抓紧补课,除了经常参加培训、在网上注意浏览新的育儿知识,每晚睡前都会戴着花镜看一些育儿知识的书,“现在知识量是爆炸性的,小红书、抖音等可供大家参考的渠道太多了。比如有时候宝妈会不经意问你一个问题,你在回答的时候,就看到她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翻页,那是她在浏览网页,看你说的对不对,就有点像‘当场考试’的感觉。”

“现在的宝妈都比较注重享受。”这是宋华体会到的另一大变化,“很多人产后会请24小时照顾的月嫂,薪酬是一万五千元左右。但是那活太累了,常年接24小时单的月嫂,头发一把一把地掉。这简直是用自己的生命去换一个生命。”今年55岁的宋华已经受不住长期熬夜,所以只接白班的活。作为“金牌育婴师”,她接一单的价格是月薪1万元,而普通月嫂的报价也有七八千元。

“做月嫂这个职业首先要有心理承受能力。比如去年服务的一个家庭,第一次给小婴儿洗澡,他可能不太适应,就大哭起来,家长们听着就心疼了,围着我好一顿数落。”如今,这些在宋华眼里都成了鸡毛蒜皮的小事,“现在基本不会往心里去,刚开始做的时候不行,受了委屈心情不好,经常失眠。”

宋华自制的婴儿玩具

很多人并不知道,宋华就是青岛本地人,法律专业专科学历,在从事月嫂之前,她做过货代、包装等行业的管理岗位,改行前最后一份工作是经理助理。为了把月嫂这份工作做好,要强的她考取了11本证书,包括催乳、按摩、小儿推拿、营养配餐、面点师等,就是为了能做好服务,“比如产妇月子里不下奶,我就可以马上充当催乳师。”

3月1日,在林娜家干活时,宋华接到一个宝妈的电话,“宋姐,羊水破了,我要生了,在赶往医院的路上……”

宋华心里咯噔一下,最担心的事发生了——与林娜约定的工作期限要到3月中旬才能结束,但下一个要照顾的宝妈早产了。同时,在月嫂群里,宋华看到一个月嫂兴奋地分享自己的“无缝接班”,上一个服务的宝妈头一天刚结束,下一个服务的宝妈便住院生产了,这对于月嫂来说是无比幸运的事情,不用来回两头协调了。

这回,宋华没有遇上这么赶巧的“接班”,只好跟林娜商量着早结束几天,但是林娜依靠宋华有点形成惯性了,犹豫着要不要答应。也不怪林娜不想提前解约,从一些日常细节上就能看出宋华的贴心:

她在一个塑料瓶上扎几个孔,把布条从孔中穿出来,便是一个自制的简易玩具,可以锻炼小宝宝的小手抓握能力;她做的月子餐几天都不重样,加餐的点心都是亲手烤制的,就连包水饺,饺子皮都加了果蔬汁,包成了彩色水饺……

“没办法,今年订月嫂就是紧张,我已经接了9单活了,档期也排到了年底。”宋华安慰林娜,“就算我不入户干了,有问题你可以随时微信问我。”

补不回来的假期

与宋华一样,为这个“生育小高峰”忙碌的,还有青岛妇女儿童医院分娩区护士长潘晓华。

3月1日上午10点多,潘晓华接到同事的一个电话,“护士长,我请了几天的假,你忘了?怎么今天还给我排班了?”同事家里有老人过世,潘晓华误以为她只请了一天假。直到接到电话,忙得脚不沾地的潘晓华才反应过来,当天排班缺一个人。

她匆匆挂了电话,赶紧跟旁边的同事说,“快给休班的护士打电话,今天缺人。”

3月1日晚,青岛妇女儿童医院分娩区护士长潘晓华在分娩区走廊的一头值班。

其实,整个分娩区30名护士,春节假期都没有休完,“这个假估计都补不回来了。”每天出生的婴儿都在十个左右,比以往能多出四五个,这多出生的数量,放在护士站就是实打实的工作量。

民政部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办理结婚登记569万对,较去年同期增加24.5万对。此前有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人对生肖“龙”有特殊偏爱,上一个龙年2012年时就有生育小高峰,全年出生人口1635万人。相关平台数据也显示,2023年10月起,叶酸片成交额同比增长近70%。2024年1月,孕产DHA和钙品类成交额分别同比增长73%和60%……这些数据都预示着,龙年生育小高峰的降临。

这个忙碌的场景潘晓华觉得是意料之中又是意料之外,“知道中国人都喜欢属相龙,觉得应该是个生育小高峰,但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大年初一白天就接生了9个新生儿。”

在产房走廊的一台电脑里,有产妇情况监测数据,实时记录着当日分娩产妇的情况,以及待产产妇的数据信息。十几个产妇中,其中一半人有特别情况需要护士关注——某女士已生好,目前正在观察;某女士,40周零三天,宫口开了三指,高龄初产;某女士,二胎,妊娠糖尿病,生产时要特别监测血糖;某女士,羊水偏少,轻度贫血,要注意出血;某女士,高龄初产,妊娠合并子宫肌瘤……

除了正常分娩,潘晓华等医护人员常常碰到危、重、急、险的分娩情况,产后大出血、子痫抢救、脐带脱垂、新生儿憋气等时有发生。

“每个产妇和新生儿的情况各有不同,看似瓜熟蒂落、顺理成章的自然分娩,也蕴藏着很多异常危险的因素,有时情况瞬息万变,而且无法预测,我们随时准备好‘打硬仗’。” 潘晓华说,只要遇到重症危急病例,“我们要做到‘随叫随到’。从临产产妇入院起,医护人员便守护一旁,密切观察产妇的身体状况、心理变化,监测胎儿波动,判断产程进展,评估孕妇和胎儿的安全系数。”

晚7点多,潘晓华填写好产妇病例后,打开早已冷掉的盒饭,狼吞虎咽扒了几口。吃完饭,她还要去督促几间病房的施工情况。最近分娩区有几间产房正在简单装修,比如把吊顶灯换成光线暗一点的灯,“因为光线暗有助于产妇体内催产素的增加。”

3月1日这天,潘晓华共接生了19名顺产婴儿,还给28个剖宫产的产妇剪了脐带。

晚9点多,妇儿医院分娩区走廊上的人们依旧脚步匆匆,大家都在为迎接又一波龙宝宝“报到”做着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