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丨战“疫”!2019级的大学生,爆仓的快递站,没时间结婚的全科医生……这三年,我们都是生活的主角

2022-12-25 22:35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297690) 扫描到手机

三年,就此别过

雪落冬至,回澜阁前依旧海鸥翔集

岁月青葱,毕业礼迎新会或不再缺席

三年已逝,来日方长

新一季的青春故事又将开播

快递驿站里,盼着新房交付的他脚不沾地

社区医院内,想着婚礼日程她忙得飞起

无冬不去,无春不来

挥一挥手,迎接明天的精彩

2019年12月25日,疫情来临之前,栈桥旁游客冒雪赏鸥。供图平芜胜似

《2019级的青春》

●这是顾予度过的最漫长的一次寒假,从冬天一直持续到了第二年的夏天。

●小冯缓缓地行走在画廊中,看着接近而遥远的一切,眼眶湿润,“我们早该来的,它提醒着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老师在专业课上讲述的“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等命题,让阿念热血沸腾,“我还是那个当初义无反顾选择旅游专业的自己。”

买最早的票回家

顾予到家的那天晚上是个大雾天,白茫茫的,什么都看不见。

“11车04C座,就是这了。”12月9日下午两点,大学三年级的顾予拖着笨重的行李,终于坐上了返乡的高铁。两个小时后她才发现,随身带的一杯饮料,仓促间忘在了候车大厅。顾予平日里是一个很仔细的人,此前从未遗落过什么东西,但这一次的出行,着实如电影般“传奇”。

就在前一天的此刻,顾予还坐在只剩下寥寥几人的自习室里,手机屏幕闪烁着消息提醒,宿舍微信群里炸开了锅:“据说东院一栋宿舍楼有阳的了”“好像明天要全员核酸,不会检出更多阳的吧”……大家分享着不知从哪得来的小道消息,焦虑的情绪弥散开来。

看着不停弹出来的消息,顾予再也坐不住了。

刚出教学楼,一阵冷风吹到顾予的脸上,“阿嚏!”顾予赶紧从口袋里拽出一只口罩严严实实地戴上。回宿舍的路上,戴口罩的人比往常增加了不少,倒是那些忘记戴口罩的,不好意思地避着人群快跑过去。

宿舍门推了半天才好不容易推开,顾予被眼前的景象给逗乐了:一地散落的鞋袜、衣服和几只打开着的行李箱占满了宿舍的地板,室友们正手忙脚乱地往行李箱里塞衣服。“别笑了,给你打了几个电话也不接,快收拾衣服,然后买最早的票回家。”

学院辅导员在年级群通报了校内疫情,“建议大家能走尽走,情况瞬息万变”。

订票是头等大事,几个外省的室友需要乘飞机,本来已经买好了几天后的打折机票,只好退掉,忍痛改买了最近一次航班的全价机票,与原先差了好几百块。顾予家在省内,仓促买到了第二天下午的高铁票。

下午6点,车厢内广播提示列车即将到站,顾予给妈妈发了一条消息:“妈,我快到家了。”

生活的一半在“线上”

因为转专业的原因,这其实是顾予在大学的第四年。

2019年,顾予进入大学,参加了很多精彩的社团活动,周末空闲时就和朋友到城市的大街小巷转悠,打卡一些旅游景点和久负盛名的小吃。初冬,顾予赶在青岛下第一场雪时去了栈桥,成群的海鸥盘旋在回澜阁的上方,纷纷的大雪落在行人肩头,四处白茫茫一片,好像时间都静止了。顾予当时就决定,以后的每一年都要来这看海鸥。

待她兴冲冲地回到家过完第一个春节,世界的一切好像都变了,短短一个月里发生的变化和之后三年,是当时的她所无法想象的。

这是顾予度过的最漫长的一次寒假,从冬天一直持续到了第二年的夏天。大一第二学期的课程是通过线上进行的,顾予渐渐适应了早晨一睁开眼就打开电脑上网课的生活,再也不用早起去食堂排队买早点,宿舍群偶尔在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时才热闹一番,生活的一半时间好像都移居了线上。

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伟

学校组织“三下乡”活动,顾予的朋友丽昕组建了一支线上支教队伍,并联络了青岛城阳的一所中学,教授语言表达能力。顾予参与其中,负责教授她擅长的朗诵课。

从小组讨论到讲课,一切都在线上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虽然小组成员一直期待着筹办一场线下的课程汇报演出,但由于疫情的蔓延,这个想法最终不了了之。

乐与忧的交织

新冠疫情第二年,大学生活重启,顾予回到了久违的校园。

虽然有时校园会因疫情反复进行封闭管理,但同学们大都习以为常,并没有一时囿于校园这方空间而缺少乐趣。操场上每晚都会有三五成群的人围坐一圈举行小型音乐会,宿舍楼门口会有人摆上鲜花标明“自愿赠送,任人撷取”,甚至有一段时间还流行起了广场舞。大学生们拼命地从平常的生活中“找乐子”,用以对抗与外部世界脱轨带来的乏味和单调。

只是,有时面对疫情打乱原有的生活计划,顾予也会有一种无力感。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前一天晚上,通告考试由于突发疫情决定延迟。这消息是顾予在结束实习后返校的地铁上看到的,本来她还盘算着回到学校再看两眼知识点,这下好像都用不上了。

两个月里,顾予尽力从繁忙的实习中抽出时间备考,考虑到之后的学期还有其他打算,这次考试机会顾予下定决心要把握住。可事与愿违,笔记上还清晰地标注着各色符号,那些抱着厚厚的复习资料去自习室的日子却一去不复返了,时间成本的沉没让顾予的心里有点空落落的。

2020年11月,结束漫长的“假期”后,校园操场上热闹如初。供图平芜胜似

顾予与室友小冯同为摄影爱好者,国家地理影像展宣布落地青岛时,顾予和小冯惊喜万分,买好了“早鸟票”,并约定找一个空闲的周末去看展。有时因为疫情,学校处于相对封闭管理,一直拖到影展最后一天,二人才如愿赴展。

展厅里摆放着《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家们在世界各地拍摄的奇珍异景,非洲的大象迁徙、深海里的珊瑚群……小冯缓缓地行走在画廊中,看着接近而遥远的一切,眼眶湿润,“我们早该来的,它提醒着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疫情之下,在被局限的空间里和对疾病的担忧中,人们的情绪变得敏感,官能感受也被无限放大。顾予后来时常想起小冯的话,真实的世界应当是什么样的?她想,或许是不必去刻意放大的世界。

疫情结束后做什么

在校园里某个角落经常会看到贴着一些用A4纸裁成的纸条,上面写着“疫情后,你最想做的一件事”,其中有一些可选项,比如和好朋友去吃火锅,去海边,看日出,等等。有一次,顾予和朋友阿念在校园里散步时看到这些字条,便随口问阿念疫情结束后最想做什么,阿念停顿了几秒钟,说道:“其实只要回到我们原来的生活就好了。”

三年里,大学生们错过了入学的军训,错过了曾经可以在千人礼堂里举行的迎新晚会,错过了毕业典礼……那些在大学生活中弥足珍贵的片段,永远地在他们的人生中缺席了。

阿念喜爱北方的四季分明,于是从南方水乡千里迢迢来到北方上大学,读旅游管理专业。大二、大三的专业课程,很多可以实地调研的机会都因疫情而搁浅,这与阿念当初选专业时的预想出现了某些落差。今年,她本打算一放寒假就去长白山,但因为临时返乡通知,精心设计的旅游攻略只得作罢。

明年夏天,阿念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她暂时不打算考研,而是在最后一学期争取获得实习机会,大概率是和旅游相关的工作。虽然没有很多的调研经历,但老师在专业课上讲述的“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等命题,还是让阿念热血沸腾。“我还是那个当初义无反顾选择旅游专业的自己。”阿念说。

曾经的一年暑假,阿念到一处古村落进行文旅调研。村子里多是用石头建起的房子,远处看得见水,望得见山,渔船三三两两地漂在河面上。村里老伯用阿念听不太懂的当地方言,热情地回答着她的问题。

村里常年住的都是老人和孩子,年轻人因为收入少选择了外出打工。拥有如世外桃源般的旅游资源却鲜有人知,阿念为之惋惜,如若能够发展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年轻人也能够回到家乡创业,获得与在外打工同等或更多的收入,这不就是旅游学科知识带给社会的意义吗?

阿念与调研小组的同学们仔细地整理了关于这个村落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对村落的建筑价值和旅游资源发掘进行了逐一分析,所形成的报告为村子的文旅开发提供了科学参考。现在,阿念即将大学毕业了。

三年不短,疫情虽然在阿念和顾予的大学生活中占了大部分,但那些珍贵的大学记忆,美好的职业理想,却没有因为疫情而消磨。来日方长,我们即将迎来疫情消散的那一天,到时候,我们能够回归正常的生活,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去玩,去看,去真正地享受精彩飞扬的青春。

《冬已至,春天还会远吗》

撰稿/摄影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高芳

●“做了5年快递,这种情况真少见,很多网点积件如山,比‘双11’堆得还多,根本没有人手。”

●围绕在亲戚中间,张秀峰值得“炫耀”的一件事是他在城阳买了新房,就要交房了。

●疫情三年,张笑笑和男友的终身大事一拖再拖。刚过了冬至,她已经在期盼明年的婚礼了。

张秀峰在支灯架,一侧的门口房都关门了,只有快递站灯火通明

“N95口罩能搞到吗”

12月22日,冬至。下午4点,张秀峰站在菜鸟驿站门口一张桌子前,戴着一副白色手套,分装着刚从市场上拉回来的蜜橘。一袋3公斤,不一会儿,刚刚还空空见底的水果筐就被一袋袋蜜橘装满,等待着在微信群里参与团购的社区居民取走。

从2020年到2022年,张秀峰兼职搞社区团购,刚好满三年。

张秀峰经营的这家菜鸟驿站,位于市北区保利叶公馆小区北面门头房一侧,对面便是居然之家家居商场。商场建筑与小区的高楼之间,是一道天然的风口。手机里的天气预报显示,当天的最低温度-5℃,最高温度-1℃,风力5~6级。在这处风口,风力要被放大数倍。张秀峰穿着一件黑色羽绒服,衣服的连帽扣在头上,依然被吹了个透心凉。

妻子从屋里走出来,伸手想帮忙,张秀峰摆摆手,又指指屋里,示意她忙活屋里面的活就行。妻子被一件过膝的长羽绒服包裹着,头上戴了一顶白色棉帽,俩人都是全副武装,影响了听力,简单的交流便交给了手势。

张秀峰已经工作10个小时了。

张秀峰在分装水果

当天清晨6点钟,天还没透亮他就出门了。凛冽的寒风抽打着大地,光秃秃的树枝摇摇晃晃,小雪纷纷扬扬。他先开着货车去城阳海鲜市场,在市场门口买了两个包子当早餐,边吃边逛,订了一些本地蛎虾、刀鱼、蛤蜊等海鲜,又去了水果市场,选购丰水梨、苹果、蜜橘、葡萄。虽然进货的摊位都是老相识,但也要亲自去看看才放心。

订完水果,张秀峰在团购群里发起接龙,把水果的图片放上去,标好每份的重量和价钱,最后留言:下午到货。

消息刚发出去就有人问:“儿童N95口罩能不能搞到?”

他回复:“目前没有价格合适的。”

有人继续留言:“价格差不多就行,咱家起码保证到货,我买的都不知道在哪,物流都不显示了。”

这波疫情之前,张秀峰也去外地一些产地直采,从当地直接发货,目前快递流通受限,他就从市场上直接选购,以便拿到现货。

最近他联系到一个厂家,团购了一批75%浓度的酒精,2L一桶,每桶28元。价格不贵,但采购起来却相当麻烦,还得看物流的“脸色”。每次他开着车跑到物流站,光搬箱、装车就累得腰疼。酒精20桶装一箱,他的货车满满当当能塞上20箱,“一桶挣不了几块钱”。但这些消毒用品和口罩是当下的刚需,社区团购群里天天有人追着要。

“一天都捞不着休息”

网购防疫物品难,同样让张秀峰头疼的,还有驿站里堆积的快件。

“做了5年快递,这种情况真少见,很多网点积件如山,比‘双11’堆得还多,根本没有人手。”网点的仓库分拣员、快递小哥近期陆续病倒,网购的居民出门也少,到了驿站的快件一“躺”好几天,缺人送,也少有人来取。

最基础的快递链条通常由商家或者工厂、揽货网点、转运中心、发货网点以及驿站等构成,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快件无法及时完成配送。近期不少快递网点、转运中心等,都面临着快件积压的困境。

没来得及入库的包裹

雪上加霜的是,此前一天,张秀峰店里两个负责入库的员工“阳”了。几百件快递堆在地上没人处理,看一眼都让人头大。张秀峰立马发朋友圈招寒假工,可一连两天都没人回应。

其实这几天张秀峰一直干咳,浑身关节疼,很像大家描述的中招症状。他却归结为自己喝水少了,“出去拉货想喝口水,结果车上的矿泉水结冰了,就没喝上。”

或许只是他不愿意“阳”。“一睁眼就是火星子,就看见计算器在我眼前啪啪跳数,员工工资、房租、借银行的钱……这些开支累积起来,一个月就是十万块钱,哪敢躺下?”

身材圆墩墩的张秀峰平时话不多,看起来很持重,其实他今年刚满30岁。2011年他考入恒星学院,从安徽农村老家来到青岛,专业是国际招投标。大学毕业不久他转行创业,2017年靠着银行贷款在杨家群丽景苑开了第一家快递驿站,一年后,保利叶公馆小区北侧的这家驿站开张。

张秀峰既是老板又是员工,一间店面一年租金11万元,一件快递从入库到出库,能赚到5毛钱,遭到投诉要被扣200元。在张秀峰看来,快递驿站的工作就像是永不停歇的秒表,一点点的积蓄伴随着一个个快件累积。

手上被快递磨破了皮,划破了口子

2019年底,他在保利叶公馆小区南侧开了第三家快递驿站。刚开没多久,2020年初疫情暴发,快递停发。这家店没撑住,赔了20多万元。那段时间,他原有的两家店也到了交不起房租的地步。“创业不容易,幸好遇上的好心人多。”先是小区物业宽限了两个月,后来一位朋友又借了张秀峰一笔钱,帮他渡过了难关。

疫情发生后,也带来了新商机,居民出门少了,社区团购迅速兴起。快递站+社区团购的模式,让张秀峰多了一条赚钱的途径。但团购同样也是赚小钱的生意,比如买回来的水果要分装,一份五斤,不可能正正好好,一般会多出个二三两。一份多出二三两,100份就是二三十斤的误差,“本来都是些小本买卖,起早贪黑赚不了多少钱”。

张秀峰很怕妻子抱怨,“一天都捞不着休息。”每次妻子这样说起,他就赔个笑脸,却不知道怎么应答。三年里,春节都是在驿站里度过的,只在去年国庆假期回了一趟安徽老家,办了一场订婚宴,那是张秀峰屈指可数的休息日。

张秀峰在入库快递

堆积如山的快递

晚上8点多,张秀峰的快递驿站仍在忙碌中

围绕在亲戚中间,值得“炫耀”的一件事是他在城阳买了新房,就要交房了,“老家的人觉得我一个人在外地能创业立足,买上房子是一件很长脸的事。”

不能缺位的“球队”

12月23日,张笑笑所在的社区医院里,最后一名没中招的同事也请假了,“头一天她说自己咳嗽,今天发烧就没来上班。”当天,青岛市卫健委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青岛目前每日新增新冠病毒感染量为49万人~53万人,未来两天里,会在此基础上以10%增速增加。

在张笑笑看来,这组数据就是自己眼前一张张清晰可见的、具象的脸。

张笑笑接诊社区居民后开处方

张笑笑是市北区同安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一名全科医生。上午8点,社区医院一开门,她就被前来问诊的病人们团团围住。耐心地给一位老人开完病历,张笑笑短暂离开座位,小跑着来到洗手间,一阵剧烈的咳嗽后,胃里的早饭吐了出来。她稍微按了按胸口,又回到诊室坐诊。

实际上,一周前的12月16日,张笑笑的体温一度升至39.7℃,休息了两天,高烧退了,她穿戴好防护服又回到诊室。“嗓子实在说不出话的那几天,就用手比画,用笔写小纸条给病人。”这段时间里,她所在的社区医院,医护人员都是这种状态。

最近,社区医院的接诊量增加了好几倍,每天来问诊买药的人排起长队,现有人员全部到岗都要忙得团团转,更别说有请假缺席的了。“就像一支足球队,你缺位了,别人就要补上,现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是带病到岗,也不好意思让其他同事代劳。”张笑笑无奈地说。

“医生,我发烧了,有退烧药吗?”有人一进诊室就着急地问。

“有,一包十片,按照说明服药。”张笑笑给病人开好病历,递给他。

“太好了!太好了!”来人高兴地露出笑脸。

为了让更多居民领到急需药,社区医院对解热镇痛类药物限定每次开具三天的量,如布洛芬等,所有包装均分成10粒一包的小单元发放,并注明用法用量。

别看这小小一包分装药,背后却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张笑笑所在的社区医院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分装发烧药

前几天发烧药短缺,全市医疗系统紧急调配,所有环节加班加点,从药材公司送到社区,常常都到了晚上9点之后,“有一天,我们院长等到凌晨1点半,等到了几瓶退烧药,然后连夜把大瓶分装,忙活了一个晚上。”

在社区医院坐诊,经常碰到一些熟悉的居民,很多大姨关心地叮嘱张笑笑:“你要注意身体啊,千万别感冒了。”

其实,社区医院十几名医护人员,从六十多岁的老中医,到二十多岁的医护人员,都在硬扛着,“有时候发现自己发烧了,就吃一片退烧药,把今天的班先值完,第二天再请假。”

终于可以见面了

“当初学医的时候,只觉得这是一个不会失业的职业,没想到一毕业就面临疫情大考。”2019年大学毕业,张笑笑进入社区医院工作,没多久便投入了抗疫的洪流中。

除了正常坐诊,社区医生同时承担着核酸检测的任务。张笑笑的同事中有一位年轻女孩,主要工作就是负责核酸采样,每天早上四五点钟起,赶在6点到达采样点去做核酸,她开玩笑说:“我这三年大好青春啊,不是穿着防护服看不到脸,就是顶着熊猫眼。”

最让张笑笑发愁的就是戴着面罩爬楼,去做入户核酸采样。浮山后小区多是没有电梯的多层楼房,规定每天9点之前就要完成核酸采样,本来穿戴防护服就已经是行动困难,再爬个六楼七楼,让她几乎喘不上气来。“这几天,每天接待上百个病号,写病历写得肩膀疼,真是太渴望一个安静的环境让我待一会儿了。但是想想穿防护服爬楼时的憋气,我觉得还是写病历更轻松一些。”

“由于三年来新冠病人的救治都集中在定点医院,社区医生主要从事核酸检测与方舱医院工作,没有介入定点医院的病例救治。面对新一波疫情,无症状、轻型病人大部分将采取居家或在社区医疗机构治疗,估计99%的患者会集中在基层社区医疗机构,社区医生将成为打赢这波疫情的中坚力量。”12月18日上午,在上海市卫健委组织的新冠病毒感染医疗救治培训会上,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谈到如何打赢疫情新形势下的保卫战,如是研判。

这也正是当下及未来一个时期,张笑笑和同事们肩负的重任。

上六天休一天,完全不能和别人的作息同步,这样的生活也拖慢了张笑笑的恋情。尤其是最近工作忙,她和男友已经“分隔”一个月了。“上周我‘阳’了,就没法见面,这周男友也‘阳’了,两个‘小阳人’谁也不嫌弃谁了,终于可以见面了。”

三年时间里,张笑笑的婚期一拖再拖,“根本没时间结婚”。现在形势变化了,两个年轻人计划明年把这桩心事完结。他们已经计划好,婚礼一切从简,仪式什么的能省就省了吧,“身边很多年轻人也都接受了这样的现状。”

晚上9点,忙了一天的张笑笑终于能下班了。按照计划,她很长一段时间来都在锻炼健身,做瑜伽、跳操。“个人与病毒的对抗才刚刚开始,大考还在未来,没有一个好身体是扛不过去的。”

刚刚过了冬至,她已经在期盼明年的婚礼了。

创作者手记

生活的主角永远是自己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伟志 穆伟东

一段时长三年的故事,主角是你是我,剧情是被疫情裹挟的生活,每个人都本色出演,这就是一波三折的人世间。

2020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武汉初露狰狞,迅速波及全国。也就是从那一刻起,疫情,成了我们笔端、掌端、网端的焦点。

不安分的新冠病毒总是在“抢镜”。这一年,青岛人刘峥有两个月在隔离酒店中度过,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往返越南和国内,他先后经历四次隔离,每次14天。青岛37中的初三学生丁熠晨,经历了超长版的寒假,iPad成了网课的必需,白萝卜加大姜片成了抵抗感冒发烧的法宝。年过八十的老爷子李艾添了新的生活习惯,进出家门必三问:口罩戴了吗?消毒湿巾备好了吗?手洗了吗?就连人们日常见面的寒暄,也从“吃了吗?”变成了“今天核酸了吗?”

室外已达零下,给水果盖上棉被

快递站的墙上,有一个关于诚信经营的对联,是朋友送给张秀峰的

这一年,我们第一次经历了全民核酸检测。排队检测的人群从熙熙攘攘到冷冷清清,只用了五天的时间;这座城市从些许慌乱到重拾烟火,也只用了五天时间。

速度与温度,坚守与感动,互相交织。医护人员、志愿者、社区工作者……汇成了一首战疫前线的——“红白蓝交响曲”!

与病毒的斗争从未停歇。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的眼科医生臧新杰,每天闷在全套的防护服里,绷紧一根弦,与时间赛跑,只为及早出具一份检测报告,担当起守卫城市安全的“前哨”。青大附院“90后”医生苏哲随队午夜挺进上海,接管方舱、转战医院、抢救重患。浮山新区街道同和路社区的初兰兰,撇下两个儿子,每天凌晨4点出门,忙成了核酸采样点里记者镜头都追不上的“陀螺”。我们不畏挑战,从未失去信心与勇气;我们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不断打破疫情的“枷锁”。

坎坷总会有终场。

经营快递驿站的张秀峰,最近一直忙着在社区团购群里为居民筹集防疫物资,他用5年辛劳换来的新房即将交付;同安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张笑笑,终于不用再穿着防护服爬楼采样,因疫情被屡次推迟的婚礼也将在明年得偿所望;2019级的学生顾予,期待着疫情消散的那一天,渴望能够回归正常的生活,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去玩,去看,去真正地享受青春的精彩飞扬。

三年回望,无数感动。虽有反复,但从不言放弃;虽经坎坷,但从未停下脚步;虽历悲欢,但目光一直向前。漫长磨砺之后,你我终是主角。去日苦多,来日方长,当你面向太阳,定会看到自己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