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应试教育 民间尝试“现代私塾”教育

2009-03-18 05:38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北大硕士:尝试有风险,只教自家孩子

“家庭私塾”难获许可

    自从在家办“私塾”教子的做法被媒体报道后,青岛理工大学教师张汉英频频接到咨询电话,均是年轻父母试图向其讨教为孩子“开小灶”的良方。

    “还有几个家长直接找到我跟我说:我们没有你这样高的学历,能不能让孩子也跟着你学。”张汉英举例说,一位来自平度的家长其孩子上初二,寒假期间家庭作业有80多张各类试卷,平均每天两三张。开学前一周还有30多张试卷没做完。

    “一个月80多张试卷,肯定是有孩子适合这种学习方式,但肯定也有不适合的。不适合的孩子怎么办?只能任其成为差生、留级生、厌学症患者吗?”张汉英认为,学习应该是游戏,只不过是最高级别的游戏,可“大一统”的学校教学模式已经把学习变成了“劳役”,一些不习惯此类“劳役”的孩子,就只能被贴上“差生”的标签。尽管从小就是读书的好手,张汉英还是表示,他能体会“差生”这个标签给一些普通孩子带来的心理阴影。

    “我的孩子性格本来就敏感内向,我不希望他过早被贴标签,他还没有识别和承受这个标签的能力。”其实张汉英的儿子从前在学校学习成绩并不差,只是学得不够快乐,接触不到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教师对孩子的主要评价仅仅依据学习成绩,这一点离张汉英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太远。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面对众多前来求教、拜师的家长,张汉英一律劝退了。主要原因是张汉英觉得自己在家教子纯属无奈之举,而且要冒一定风险,其中最大的风险,就是让孩子脱离正常的集体生活,将来也再难以与中考、高考接轨。

    “如果家长权衡不好得失,对孩子的学习特点和出路没有十分的把握,最好不要尝试。”张汉英说,他自己教孩子的最大优势是,他和妻子都是大学教师,课余时间比较充裕,教授中小学知识完全没有问题。而大多数家庭恐怕并没有这个条件。另外,我国《教育法》第18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个人办学也必须达到一定的场地、设施和办学条件,像张汉英这样在家办“私塾”,目前还得不到法律上的支持。

私立小学校长:“素质教育模式”受到家长非议

新理念败给应试教育

    与张汉英相似,胶州民办学校英姿学校校长王英姿,也是一位在家教子的实践者。她的女儿艾米小学时曾经从4年级跳级到6年级,初二、初三期间干脆休学回家,由妈妈辅导自学,只在学期末回校参加考试。“基本上每次都能考前十名吧!”王英姿说,高二那一年,艾米直接转学到澳大利亚准备申请当地的大学,经过近一年的语言学习和考试后,阿德莱德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等5所高校都给艾米寄了录取通知书,如今艾米已在阿德莱德大学生活学习3年了。

    “女儿自学和自理能力比普通孩子强很多。”王英姿说,她教孩子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做孩子的“教师”,而要做“导师”,即放弃填鸭式的知识灌输,重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让她自己设定目标、规划学习程序,家长只要抓住几个关键时期的监督和指导任务就行。

    也正因为自有一套教学理论,王英姿10年前做出一个重大决定——自己创办一所私立中小学校,将教育儿子的那一套方法复制到更多不喜欢应试教育的孩子身上。

    1998年,满腔热情的王英姿在胶州正式成立了英姿学校,她的办学理念非常简单,那就是“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一个人都成功”。这个潜能,不光指学习文化知识的潜能,成功也不仅仅是考试方面的成功,而是素质教育里强调的“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不过,王英姿的“素质教育”办学理想很快就在现实中碰了壁。

    “入学一段时间之后,总有学生家长会找公立学校的老师私下给孩子做测试,一旦测试不好,家长就认为孩子在我们学校学得不行,根本不考虑那样的测试科不科学、公不公平。”慢慢的,坊间开始流传英姿学校“教学不大好,只会带着孩子玩儿”的言论,每个学期总有孩子中途转学至公立学校 ,让王英姿不得不逐渐放弃自己的教学理念,向应试教育靠拢。

    “这学校办着办着自己都觉得累,我非常无奈!”王英姿坦言,这就是如今民办学校普遍面临的尴尬:只能成为公立学校和应试教育的简单复制品,很难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特色。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应试 民间 私塾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