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丕高向记者展示他制作的磕子。
做一个磕子需要经过十多道工序。
制作磕子的工具。
制作磕子的纸壳。
新春走基层,记者先行动,跑遍岛城的农村地区,为市民寻找最浓年味。
1月8日,2012年青岛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启动,针对农村居民的多项活动全面展开。除了农村电影放映、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等活动,还包括年底探访农村过大年的情况。在这个“新春走基层·记者下乡记 ”的栏目中,本报记者也将亲身参与“下乡”,近距离记录最浓的年味和最朴实的生活。
如果您身边的年味够浓,够有特色,欢迎拨打电话13675428214联系记者,与大家一起分享!
在青岛民间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有用面粉做成鱼、桃、老虎、元宝等象征吉祥面食品的风俗,而据了解,这些制作面食的模具——磕子(也称之为“卡子”“搕子”等)都是产自即墨市王家葛村。1月12日,记者下乡来到王家葛村 ,探访磕子的制作过程和发展现状。经过调查发现,王家葛村制作磕子的仅存三四十户人家,采用的依然是家庭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工匠们根据客户的要求按需制作,生产的磕子可以说是供不应求,但遇到了一个传统手工艺品普遍存在的问题——传承问题,现在最小的工匠也已经四十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