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 手艺传承面临三大难题 销量虽好,可村民说起未来都不停地摇头,采访中,他们透露了手艺传承的三大难题。小作坊的制作方式让这种手艺难以规模化生产,因此很难产生规模效益。
当被问及为什么没人开工厂大规模做磕子时,王丕高解释说,之前也有人想在村里开工厂,专门生产磕子,但因为工匠们做的磕子供不应求,根本不愁销路,在家干活时间自由,收入比去工厂当工匠收入还要高,所以没有人愿意去厂里干活,厂子也就没有形成气候,最后没有经营下去。
后继乏人是磕子制作技艺传承的另一短板。“我今年61岁,算是村里比较老的工匠了,现在村里最年轻的磕子工匠也已经40多岁了,再年轻一点的村民就没有学做这个的了,以后这项技艺很有可能会失传。”王丕高表示了自己的担忧,据介绍现在王家葛村制作磕子的工匠有三四十户,大部分还不是专门制作,平时有别的工作,闲暇时才做点磕子作为“副业”。
老技艺传承还面临代际观念上的差异。“我当时学这个是专门拜的师父,仪式很隆重,感觉很荣耀。”王丕高说,当时能学成制作磕子这门手艺,就代表自己有一技之长,以后衣食基本无忧了。可等到儿子长大后,却死活不愿意学这门手艺了。“做磕子是一项很枯燥也很辛苦的活,儿子不愿意学我也可以理解,但看到这门手艺有可能就这么失传时,我感觉很心疼。”
王丕高说,“希望政府能多多支持我们,将这项技艺传给后代。啥时磕子失传了,年还有啥味?”
记者手记 让老手艺代代传下去 与王承虎和王丕高两位老工匠短短几个小时的交谈,让记者感受到他们对老技艺的热爱。王丕高告诉记者,虽然每一个磕子在市场上只卖几元钱,贵的也就二三十元钱,但每一块梨木变成磕子都凝聚了工匠们的汗水和心血,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市场上的供不应求也证实了这项老技艺还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一面是没有技术的农民工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这些产品供不应求,却遭遇传承危机,这确实需要政府来进行引导。 文/图 记者 杨洪星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相关专题:
走基层之关注身边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