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燕农 我国体育界近年公布的兴奋剂案例,绝大多数都与瘦肉精有关。国家体育总局年初在“奥运备战期间食品安全问题会议”上重申,不允许运动员在外吃猪肉和牛羊肉,同时要求训练基地的肉类主动提交兴奋剂中心检测。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为此购买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和视频合成色素检测仪,对每一批食材进行抽检,确保不含生长素、瘦肉精等。(2月27日《新京报》) 对中国竞技体育来说,奥运年,万事皆会小心翼翼,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而食品安全问题,就像高悬在各个备战运动员头顶上的一把利剑,稍有不慎 ,多年的辛苦就有可能化为乌有。所以,国家体育总局出台一套严谨的食材“特供”、上报 、检验以及运动员饮食制度,是可以理解的。
值得讨论的是,体育总局不是卫生、工商、质检、食品监督等部门,对食品安全监管问题没有市场实战经验。但是,一方面体育总局对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判断,与民众的切身感受基本一致;另一方面,其出台的一系列内部食品安全保证措施,行之有效。从与供货企业签订安全协议,到上报备案,再到对每一批食材进行抽检,如此专业的监管程序被体育总局搞得有声有色。
或许有人会指出,运动员的食品安全有保证,关键是食材“特供”,起点远远高于自由的市场入口。但不能否认的是,即便是食材“特供”企业,依然也是企业,而企业天生就不是道德的圣人,连知名企业如双汇都概莫能外。所以,运动员食品安全,更重要的还是食材采购之前的协议监督和采购之后的检测检查。说起来,训练局的检测手段并不高超神秘,只是配备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和视频合成色素检测仪,并且对每一批食材进行抽检。这或许是最简单的食材监管手段,但也是食材监管链条上最重要的一环。
当有关专家还在振振有词地说:“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靠监管出来的,更不是检测出来的”,体育总局用行动给此类谬论一记重重的耳光。身为“门外汉”的体育总局能将运动员的食品安全监管到位,身经百战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更应当深刻学习体育总局好榜样,把百姓健康看得如金牌、银牌一般重要。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孟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