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红梅 7月19日起,90多个中央部门在各自网站上集中公布2011年决算和2012年预算,以及行政经费 、“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中国地震局去年“三公经费”支出5607.43万元,其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支出决算3562.93万元,而地震预报预测经费仅为270万元,不足公车消费的1/13。(7月20日《潇湘晨报》) 与去年首次公开“三公经费”持续时间较长不同,今年各中央部门“爆发式”地集中公开。短时间内冒出众多表格与数据,令人应接不暇、有些犯晕,仅中国地震局2011年公开决算书就多达56页。不过 ,总有人能从一堆杂乱的预算 、决算数据中挑出撩拨公众神经的新闻点,譬如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经费不足公车消费1/13,水利部去年公车消费占“三公经费”总数的80.26%等。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倘若孤立地看一些数据,难免会在庞杂的数字中迷失甚至麻木,但一旦经过仔细比较,发现各部门的收入与支出情况的年度变化,算出各项经费开支的具体占比,数据之悬殊足以令人瞠目结舌。例如,中国地震局去年地震预报预测经费不足公车消费1/13,这未免有些喧宾夺主、不务正业。
众所周知,中国地震局的主要职责是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以及地震应急救援等。防震减灾的最理想方式是防患于未然,因此地震局理应将地震监测预报放在日常工作的首要位置,在人员配置及部门经费支出上予以侧重与倾斜。虽然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及地震影响,目前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世界性难题,地震预报还远未像天气预报那样准确,但中国地震局作为全国地震工作的主管部门,显然不能因此就轻视相关领域的探索与研究。而令人痛心的现实却是,地震预报预测经费甚至不足公车消费的1/13,如此主次颠倒、本末倒置的工作态度,让公众如何有安全感?
更令人担忧的是,倘若继续深究下去,或许会发现主业遭冷落、副业占上风的部门远不止国家地震局一个。据报道,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3.64亿元,大量的财政资金耗费在酒桌、公车、出国考察上,而这些钱本应用于为百姓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不过,值得期待的是,即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对“三公经费”作出有史以来最严格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纳入预算管理,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在机关运行经费预算总额中的规模和比例。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花钱花在裉节儿上。虽然“三公”支出是保障机关正常运行所需,某种程度上也能带动生产力,但“三公”毕竟不是机关的主要职责所在,其经费支出理应逐步削减,能省则省。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孟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