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无所拼之后,只能“拼吹牛”

2012-08-17 10:42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燕农

  时下,不少人感叹爱吹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至于吹牛的内容,经济收入、家庭背景无所不包。近日,中青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万人调查显示,62.9%的受访者认为当下爱吹牛的风气在年轻人中严重。受访者中,70后占34.8%、80后占38.8%。(8月16日《中国青年报》)

  虽然很多人在懵懂年少的时候都吹过牛,一定程度上爱吹牛未必就是当下年轻人特有的品性。但是,揆诸受访者的比例,70后占34.8%、80后占38.8%,人以类聚,这个群体对爱吹牛风气的体验,多数都会来自于对同龄人的审视。而70后和80后都已过弱冠之年,尤其是70后业已而立甚至不惑,再将爱吹牛的风气归类为懵懂年少的普遍现象,显然是不妥的。

  正如心理学者的分析,“日益功利化的社会风气和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让吹牛风气越来越严重”,现在,很多人看别人是否成功,只看他是否有钱、有关系,成功标准的单一化,让一些达不到标准的年轻人通过吹牛,来进行自我补偿。不可否认,吹牛缘于达不到标准者内心的自卑和焦虑。

  有人说现在有“两拼”,少数人在“拼爹”,多数人在“拼孩子”。其实又何止于此,在“拼”的年代中,“拼爹”、“拼妈”、“拼钱”、“拼关系”、甚至“拼干爹”,但凡能拼的,都会拿来拼一拼。二三十岁的社会群体,能不能“拼爹”已经定型,而“拼孩子”则为时尚早,在人脉关系、经济收入、消费情况、家庭背景等方面达不到一定水平,权衡于功利化的单一成功标准(有钱、有关系),掩盖自卑和焦虑的心态就只能靠“拼吹牛”了。对30多岁的“非成功”人士来说,“拼吹牛”或许是拼无所拼之后的选择。

  去年,中国社科院发布了我国首部《社会心态蓝皮书》,其中归纳了国人九大生活动力,“子女发展期望”和“个人利益追求”高居前两位,而“追求生活情趣”则排到最后垫底。如此一种社会生活心态图景,显然会让太多的人不自觉地成为“焦虑的陀螺”,顾不上思考生活的真谛和欣赏生活的风景,孩子、房子、车子、票子,成了生活最主要的驱动力,达到的不时拿出来晒晒,达不到的若要证明自己没有低人一等,则只能靠吹牛弥补。

  更重要的是,这种驱动力仿佛没有限值。没房子的不满足,有房子的也不满足;存款超过10万元的感到生活没有安全感,累积过100万元的也不敢气定神闲。仿佛所有人都被持续驱动着往社会金字塔的顶端爬,却又力不从心,焦虑和不满足加重了社会吹牛风气。

  所以,爱吹牛形成社会风气,重要的不是会不会重创社会实干精神,而是其背后所隐匿的社会心态。随着社会心态被历史性地写入“十二五规划”,如何“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命题。犹记得去年4月21日《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题目叫作《“心态培育”,执政者的一道考题》。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孟祥龙]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拼吹牛 青年 燕农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