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真舆论热点,制度不能打酱油

2012-09-20 10:16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李妍

  网络时代,舆论热点一波接一波。信息的狂轰滥炸带来的是公共参与的空前繁荣,但热闹过后舆情迅速冷却并被遗忘。舆论热点总是快速制冷,对公共事件的监督追踪便多让人力有不逮。有媒体就此呼吁:“莫让舆论热点成为‘断头新闻’”,与昨日两则前期热点新闻追踪相呼应,格外应景。

  一则新闻是,上月发生的哈尔滨塌桥事故在沉寂了近半个月后,哈尔滨市政府昨天下午发布调查结果,认定匝道倾覆的直接原因是车辆超载。另一则是“表哥”杨达才事件。本月初申请公开杨达才2011年度工资的湖北三峡大学大二学生刘艳峰,昨天接到电话告知,陕西省财政厅已就其所作出的信息公开申请作出答复,相关答复内容已通过特快专递寄出。两条快被遗忘的新闻,没有在冷却中“死”去,而是重新回归公众视野,总归是好事。

  或许,哈尔滨塌桥事故调查结果将肇因直指车辆超载,却对桥梁质量、设计、工期等问题只字不提,不能让舆论满意。或许,已经用特快专递寄出去的信息答复,也并不能完全消解人们对“表哥”杨达才的质疑。但监督与追踪没有因公众注意力减退或转移受到影响,该问责的依然需要被问责,该处置的就要被处置。

  在一个成熟的社会,动辄采用“拖字诀”,对舆论压力习惯性懈怠,甚至试图用新的热点掩盖旧的热点,已经越来越行不通。时间当然可以埋没一切 ,但如果公共事件总是难以通过良性的制度回应找到解决路径,事情便会周而复始地出现,让公众产生热了过后就冷甚至被迫遗忘的无力感,最终会侵蚀政府公信。如果总是期待舆论去形成监督压力 ,迫使公共事件走向调查、回应、问责的轨道,那么解决公共事件就难免走向依赖舆论不断加热的路径。一旦热点冷却,舆论压力不再 ,公共事件便又会回到原点,所有围观的努力亦付诸东流。

  要让舆论与制度形成良性互动,只有将舆论的外部压力转化为体制的内部压力,用一种常态的公共事件处置机制形成解决链条。无论热与不热、舆论是否关注,都会有一套自我追责、纠错机制起作用 。个体公民固然需要对公共事件抱持穷追猛打的热度,但制度更不能打酱油。良性的公共事件解决生态,必须有互动。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孟祥龙]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舆论热点 制度 李妍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