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种”出68个农场主 工商注册有了新身份,银行贷款市场开拓有优势 信报讯 “有了这个执照,咱们的身份就不一样了,客户过来谈合作更有信心。”3月12日,作为胶州规模最大的农场主,拥有5000多亩地的青岛鸿飞大沽河农场的负责人王兴迁高兴地说,注册成为
家庭农场对于农场规模扩大、品牌运作、银行贷款、拓展市场等都有好处。
注册成为家庭农场主,王兴迁算是拓荒人之一,而当“资本下乡”、“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时,“王兴迁”们一下多了起来。目前仅胶州就已经有32个家庭农场主,全市家庭农场的注册数量每天都在增长中。记者从各区市了解到,全市已经至少“涌”出68个家庭农场主。
站在自己的农场规划图前,王兴迁挥手向四周招呼了一圈,他笑说,这四周能看到的土地都是他的。形成这样的规模不容易,今年48岁的王兴迁说,种粮户从骑摩托到开轿车下地的变化刺激了他,他放弃自己做了多年的建筑行业,从2007年开始用了6年的时间做成了现在5000多亩的农场规模。2010年3月1日,胶州国泰农场成为全市第一个注册农场。2012年2月28日,王兴迁正式注册成为胶州家庭农场主。“单纯的经营模式上看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有了这个身份以后在谈客户的时候,农场就可以打造自己的品牌,可以拓展更高层次的市场。”王兴迁说,成为市场主体以后,银行贷款、市场开拓等方面都会有优势,今年自己就成功从银行贷出200多万。
时间回到一年前,家庭农场在全市绝对算个新鲜事物,像王兴迁这样虽然注册只有一年的时间,但绝对算是老人。全市真正大量涌现是在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前后,敏锐“嗅”到农业产业化商机的人们争先到工商部门注册成为家庭农场主,数量增长之快甚至连青岛市农委都掌握不了最新的数据。3月12日,记者分别咨询了胶州、黄岛、即墨、莱西、平度五个区市,仅这五个区市完成注册的家庭农场就已经有68个。
多数家庭农场主都是由原先的种粮大户或合作社负责人发展而来的,他们有的规模已达到几千亩,有的只有上百亩。虽然相信前景发展美好,注册也免费,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都遇到了发展“瓶颈”,土地租期难保障、农村基础设有待改善、缺少资金、人才等都是问题。对此,胶州市经管站站长刘丕舜也承认,单单靠工商注册就跟其他市场主体竞争是不现实的,家庭农场亟需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方面的政策优惠。“未来家庭农场要发展好,不仅需要落实政策上的优惠,还需要法律上的保护,两手都要抓。”刘站长说,应该尽快给予家庭农场应有的法律地位,明确权责,这样他们才能放心大胆地去经营。(记者 尚青龙 李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