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A 不种粮食种玫瑰 人物:郭嘉良土地280亩 今年42岁的郭嘉良,是胶州胶北街道办事处店子村的一位村民,2010年之前,他是村里蜜桃种植合作社的领头人。在农民合作社里干了多年,渐渐让他对规模化农业产生了兴趣。“村里有不少人因为外出打工,土地转包了出去,其中不少是包给了合作社。成了规模的土地,让合作社更加壮大 。我就寻思着,如果一个农户家也能有这么多土地,那岂不是一个自己说了算的农场吗?”郭嘉良有了这想法后,2010年末便着手转包别人的土地。到了2011年,他手底下已经有280亩的规模。
“在正式注册为
家庭农场后,我给自己的农场定了位,即不能单纯种传统的农作物,一定要向高附加值的产品要收益。”郭嘉良通过在
青岛的朋友推荐,瞄准了玫瑰花市场。“种植玫瑰花,不仅可以单纯出售花朵,也可以做深加工,比如提炼细胞液,做成精油 ;花蕊可以进行烘干,制成茶叶。”有了农场的发展思路,2012年郭嘉良便试种了20亩玫瑰,其余土地种植小麦或玉米。
“去年亩产是400多斤,按每斤花朵12块钱算,一亩地的收入接近5000元。而种植粮食的话,远远低于这个数字。”有了第一年的尝试,更坚定了郭嘉良走高端农业种植的思路。2013年,他花30万元定制了一套设备 ,用于玫瑰花提炼、烘干,制作精油和茶叶。“今年5月10日就是玫瑰的盛花期了,估计5月1日前设备就能到位。而今年的亩产量能达到800~1000斤,经过深加工后,亩产收入肯定要翻倍。”郭嘉良说,除了要上设备,他还准备对土壤进行改良,从而种植出高品质的玫瑰花。“已经让青岛农业大学的教授采集了土样 ,他们将帮助我改良土壤。”
郭嘉良说,从以前在农业合作社,到如今自己成了
农场主,他说自己也在改变,而变化最大的当属自己对农业的认识,以及敢于尝试的勇气和信心。“国家对农业越来越重视,而且鼓励支持走新型的路子,这虽然是挑战 ,但更是机遇。既然国家倡导发展家庭农场,我就敢于‘吃螃蟹’。”郭嘉良满怀信心地说,他今年会重点改良土壤,而在不久的将来,他希望玫瑰园成为旅游景点,打造成一个观光园,同时向游客们销售精油、玫瑰茶叶,这是一条一举多得的发展道路。
我理想的 状态就是把农场打造成一个自己循环的系统,下一步将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更多的业态。——冷学家
B“袖珍”农场年赚20万 人物:冷学家 土地140亩 30多亩土豆、60多亩小麦、40亩杨树……对于只有100多亩地的胶州市家美农场来说,在家庭农场当中,也算是一个袖珍型的。不过 ,别看人家规模不大,利润却不小,农场主冷学家笑着说,一年算下来收入20万元应该是有的。
在泛黄的土地上 ,刚刚种上的土豆地上只能看到一排排塑料薄膜,而小麦也只有一点点高,所以冷学家的农场看起来并没有多美。不过会计出身善于精打细算的冷学家却把自己的农场充分利用起来。
今年50岁的冷学家是胶西杜村社区土生土长的人,虽然出生农村却不光种地,早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做会计,现在仍担任会计工作,每天还跟上班族一样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这么一个“上班人”怎么会到村里租地当农场主呢?冷学家笑着说,他看重的是这里面的机遇。“本来我也是农村人,妻子也一直在家种地。现在的年轻人上学的上学、打工的打工,很少有回村里种地的啦,将来这种情况会更严重,大量的土地闲置下来。”当会计的账本就要算明白,冷学家说,现在种一亩小麦,地钱320元 ,农药、种子等费用400元 ,成本就要700多元 。而一亩小麦收成九百多斤,一块多一斤再加上国家一年有101元的种粮补贴,一亩地也就能赚三四百块钱。
“如果种个十亩八亩的地,一年几千块钱,确实不如出去打工干两个月的,但是如果面积大了,就有账算了。”冷学家说,当时社区里正好也有这么一片百十亩的地,2010年4月份他就正式租地成立了家庭农场,自己、妻子、父母共同经营。
起初最开始是种小麦玉米,不过利润很低,从去年开始试种了30亩土豆,收益不错,今年又种上了。而为了充分利用每年产出的玉米秸秆等,冷学家又在家办起了生猪养殖,现在每年也能出栏300口左右的肥猪。再加上冷学家以前承包的40亩杨树,冷学家的农场里现在已经有生猪养殖、蔬菜种植、粮食、经济林等多种生产方式。
“我理想的状态就是把农场打造成一个自己循环的系统,下一步将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更多的业态。”冷学家说,别看农场袖珍但一年下来算算家里的收入已经有20万元左右,不过他的要求远不止此,单纯养殖、种植的产值还是低,现在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家庭农场发展,他还想着向“更广、更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