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佘宗明 近日央视《每 周质量报告》曝光,在被调查的16种PVC保鲜膜样品中,15种检出禁用增塑剂DEHA。半数超市熟食包装都使用PVC保鲜膜,而这种保鲜膜遇油溶解,可致女性早熟、男性不育。 保鲜膜“不保险”,消息一出,就让公众“惊呆了”。从新闻报道看,保鲜膜有毒,并非小概率事件。保鲜膜行业的几家“巨头”,几乎全部落马。
有毒保鲜膜,寄生在行业性的秩序溃散上。在逐利冲动下,PVC保鲜膜生产行业已失去道德血液与法律底线。以损害公众身心为筹码,换取非法利润,是饮鸩止渴。为了一时暴利,竟不惜赌上行业声誉,这本就是利弊权衡上的错乱。而道德抨击与法律严惩,应成为保鲜膜染毒激起的民意反弹与制度回音。但保鲜膜有毒,溯责归因不能仅着眼于“行业失序”,还应指向
监管钝化。对保鲜膜的种类、特征,公众终究非专业人士,既难以甄别,也不可能自带检测设备。鉴别保鲜膜安全与否的责任主体,应是监管者。
遗憾的是,尽管早在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就特别强调:禁止企业用塑化剂DEHA生产食品用保鲜膜,可它形同虚设,8年过去了,有毒保鲜膜竟愈演愈烈。在有毒保鲜膜随处可见的情境下,常态化把关、不定时抽查的缺位,难辞其咎:在现实语境中,无缝化监管确有难度,可监管也不能总处在休眠状态吧?
而今,“媒体曝”掀起了“保鲜膜黑幕”的盖头。对应的专项整治,也有望展开。若执行乏力,规定虚置,则公共安全防线易失守。有毒保鲜膜,只不过是为监管钝化提供了新注脚而已。(作者系媒体人)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