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打开
强省建设之门的关键。
明晰政府与市场的权力边界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人类步入现代经济大门以来,反反复复求索的问题,也是全面
深化改革必须处理好的关键问题。
天平的左边是政府,天平的右边是市场,砝码完全滑向左边,让市场睡去,或者完全滑向右边,让政府做“守夜人”,都不是理想状态。理想的状态是明晰政府与市场的权力边界,让政府做政府该做的,市场做市场应做的。
今天的中国改革,需要将天平的砝码向市场一端滑动,将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还给市场。这就是要简政放权,进行行政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处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的结合部,行政体制改革是其他改革的基础,在整个改革体系中是最先行的部分,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深刻变革。
正是基于此一认识,新一届国务院组成后在短短半年内,就取消和下放了334项审批权。本届政府还承诺,在任期内将削减三分之一以上的行政审批事项。
自2000年以来,山东已进行了5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近1800项,但依然有685项之多。省委、省政府今年提出,5年内将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力争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份。截至目前,已取消63项、下放56项。
这些取消和下放的审批事项,有的是放权给市场和社会,有的是放权给下级政府。放权给市场和社会,将进一步解除对它们的束缚,为市场主体搭建更宽松的平台。放权给下级政府,意味着行政审批减少一道关卡,市场主体离市场就更近一步,下级政府就更多一份主动性。这是激发活力的改革。
让市场主体充满活力
政府和市场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有效的市场往往对应着有效的政府。从中央到山东,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和配套改革,提高宏观调控能力,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两手抓,两个轮子都转起来,经济之车也就平稳较快地跑起来。
市场主体,市场最基本的元素,它的数量越多、体量越肥壮,市场就越活跃,一个地方的发展就越有动力。
在此一轮改革中,从中央到山东,都奔向一个目标:培育市场主体。一是降低企业注册门槛,让更多的鱼涌进池子里来;二是对企业“多予少取”甚或“不取”,放水养鱼。
今年6月,省工商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发挥职能优化市场环境的意见》,降低门槛,加大扶持,促进更多创业。按原来政策,私营企业冠以“山东”这一称号,注册资本至少要在1000万元以上,国有、集体企业则只需300万元以上,现在同为300万元。截至8月底,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注册资本(金),同比分别增长22.5%、35.4%,帮助企业融资列全国第一位。
市场主体是由人创建的,人只有自由流动,才更有机会创业。对农民工来说,尤其是这样。为此山东提出,全面放开中小城市户籍,其范围是全省除济南、青岛以外的所有城市,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在市场主体增多的同时,负担大幅减少。从今年8月1日起,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正式推向全国,同时试点产业也进一步扩容。这项改革最直接的利好,是解决重复征税。自2012年1月1日试点开始到今年2月底,全国共为企业减税550亿元以上。2013年预计将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不仅如此,以财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营改增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财税体制改革则是经济体制改革乃至各领域全面改革的重头戏。营改增这一仗打好了,将为整个改革趟出新路、摸索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