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7点前必须到达并开始工作的规定,让
走工村民大都选择在早上5点前早早起床,吃完荷包蛋都不常有的一碗面条后匆匆启程。
45岁的村民张爱军是面包车驾驶员,每天除了接送走工村民外,他也干着一天工资只有40元、不提供午餐的公园保洁工作。
有了这40元,张爱军就赚回了往返的油钱。2011年,他花了近5万元买了车,保洁员们的管理方——一家物业公司每天支付给他120元的往返租车费,就成了他的“纯收入”。
66岁的赵学英是张爱军的母亲,和儿子一样也加入走工行列。“60来岁年龄不算大,能干农活,这活干起来也不费力。”在千佛山公园赵学英操起手里的铁耙子收拢着绿化带上的层层落叶说,村里和她年龄差不多的都干着走工的活。
和赵学英一起清理落叶的还有村里的9位走工村民。“到今年7月,我就干满4个年头了。”从最早一个月拿900元,到后来的950元、1050元和1200元,57岁的王志凤对每次涨工资都记忆深刻。
“钱还是有点少。”王志凤说村里有很多走工干建筑的,女的工资每天最少也能拿60元,男的一般也80元往上。但一分钱一分活,自己干的这活不算累还稳定,还挑啥?
“就是太稳定啦!每天都得来,大年初一也不行。”王志凤说着把怀里的树叶投入垃圾箱,里面树叶有些满,她用双手使劲压了压。
由于公园每天都需要保洁,他们一年的工作几乎没有假期,赶上农忙或者想要休息,他们只能找其他村民“顶班”。
人可以停,但班不能停。”王志凤说,找人顶班得给人家40元,还都是给现钱,且农忙时人也不好找。
对59岁的李共蓝而言,能和63岁的丈夫孙英石一起出来工作,在六七年前自己都“不敢想”。“以前女的都是守着家和地过日子,哪有出来挣钱的?”李共蓝说,如今老两口一个月能拿2400元钱,生活上确实改善了不少。
白天进村走一圈,
只见到6个人
下午3点多钟的逯家鹊山村,远处是被切削过的山头,近处是高低错落的民房。时间已经是农历的腊月,这里却没有忙碌过年的气氛。相反,在雾霭的笼罩下,除了一两声犬吠,再难听到其它声响。
村西的一条胡同里,两位年过七十的老太太站在门口,有一句没一句地交谈着,虽然各自贴着对方的耳朵,她们的交谈听起来还像是喊话。
“我不认识你啊!你们是去谁家?不知道路,我带你去啊!不找人啊,那你们去我家坐坐吧!”看见人来,老太太热情地打招呼,离开了老远,还不停地挥手。
在村里转了个遍,也只见到了6个人,每一个年龄都在55岁以上。
村支书孙道刚说,白天村里冷清,到了晚上就热闹了,因为一到6点,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就陆续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