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青岛信号山的往事:一山高下尽红楼(图)

2014-04-08 09:21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我记忆中信号山路有三个特点,房子建在阳台上,有很多大楼梯,有很多大树,非常有生活的情调。”

  姓名:耿林莽

  简介:1926年生于江苏,笔名余思 ,1978年起进入青岛文联工作,曾任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青岛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记者:信号山脚下有一条小路,就叫信号山路,我看青岛的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音乐家协会、舞蹈家协会等等好多文艺协会都设在这里。

  耿林莽:其实这里一开始是“青岛文联”办公楼,在信号山路25号。青岛刚解放的时候,文联是在齐东路,后来就搬到信号山路了。另外文联是个行政机构,你说那些作协啊、书协啊都是下属机构,属于人民团体,它们不是行政单位。

  记者:您是哪年到文联工作的?对信号山路一带有什么特别记忆吗?

  耿林莽:我是1978年去的,之前在报社当编辑。粉碎“ 四人帮”之后,我进了文联 。文联那个房子其实是很早就有的老房子,有人说以前是个汽车行的经理房,也有人说是个国民党高官的私宅。反正是很漂亮的,而且我印象很深的是我们门前有一棵大的玉兰树,每年都开花,听说也是青岛解放前就种下的。

  记者:您当时在这里负责什么工作,对这条街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吗?

  耿林莽:我最早过去是编《海鸥》杂志,后来这个杂志改名叫《青岛文学》,我负责编的是散文和散文诗这一部分,直到1990年退休。你说对那条街有什么印象,我就是记得有三个事,一是那里路边的墙很有特点,都是那种大石头砌成的挡土墙,形成一个大阳台,房子全是建在离地两三米的阳台上。二是那里的楼梯特别多,特别是有两个大台阶,其中有一个连着齐东路,很长。很少有街道上有这么长的台阶。这都是因为这条路是建在山坡上的。三就是那里的树,都很大,很老了。几乎每个房子旁都有一棵树。

  记者:我走到这里感觉很宁静,特别有那种生活情调。

  耿林莽:是啊,我们当年在那感觉也好,这是一种真正的市民生活风情。你看这些房子不是那种很明显的欧洲别墅风格,也不是中国传统的平房,有一种你说不出的感觉,我在那工作这些年,那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就是后来汽车越来越多。

  记者:您当时在文联工作有什么特别的回忆吗?

  耿林莽:也没啥,就是当时正好赶上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热,我们每天都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投稿,都是手写的,还有人直接送过来。那时候,我们那个杂志的订阅量到了4万册,一个市级发行的纯文学刊物在那个年代做到这样已经很厉害了。后来我们还主动约请一些著名作家来写稿,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萧军,他写了一个《青岛怀踪录》。我们后来还去北京拜访他。那时候文学真的很热,思想也突然打开了。而且当时的稿费很低,文章按千字算,诗歌20行算,一共也没多少,而且大家都不指望这个钱。

  记者:当时有人托关系发稿件吗?

  耿林莽:不是说完全没有。不过,当时流行一种交换稿,意思是这样的:比如你是北京文学的编辑,我是青岛的文学编辑,你给我发一篇,我再给你发一篇。当然了 ,前提是稿件要达到够发表的水平。

  记者:您当时去信号山看过吗?

  耿林莽:去过,我们自己溜达过去,当时这是个荒山,没人管的。山上其实也没东西,后来才修了那个公园。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青岛 往事 信号山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