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岛:我的观象山情缘

2014-04-15 09:34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侯修圃

  认识青岛观象山,是1958年的事。这里既有亲情,又有爱情,特别难忘的是刻骨铭心的初恋。年轻时有些事没有过多地去想,现在到了人生的秋天,才悟到:一切皆是缘分。

  那年,我在山后一所高中上学。接近期末考试,老师说,天气炎热,同学们可以自由复习。谁都知道,上个世纪50年代,老百姓的住房都很窄巴。于是乎,同学们三三两两地到观象山、大庙山树荫凉里复习功课。我在同学孙斌的引领下,拟从观象二路斜坡走上去。刚到上海路口,抬头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建于1940年的基督教堂,高耸云霄的钟楼和红砖白缝、色彩特别鲜明的教堂,给人一种庄严、肃穆和神秘的感觉。谁也不会想到,30年之后,我会在教堂之后居住。穿过胶州路,走过教堂,顺路就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柏油马路,绕着山的东面走到山顶平台。我望着浩淼无际的大海,眼前豁然开朗,淤积在胸中的闷气荡然无存,我陶醉了。号称前海明珠的小青岛和岛上的灯塔尽收眼底;回澜阁像巨人一样,把胳膊一伸,就是长虹卧波的栈桥,烟波浩淼,磷光闪闪,远山朦胧,近帆点点,真有“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感觉。

  后来,我知道了著名作家萧红、萧军、舒群的故居在观象一路1号那座石头小楼,虽然墙上披着蓑衣似的爬墙虎,但外表看起来并不雄壮,却孕育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两部文学巨著,萧红、萧军且与荒岛书店和鲁迅先生发生了联系。其中的曲折和宛转难以用简短句子说清。小楼旁边有一条石头台阶直通观象山顶,每当他们写作累了,就从石头台阶上山,这里的美丽和幽静成为他们休息和散步不可多得的场所。

  过了两萧故居是小上坡,你若走到路中段的19号,是一座三层洋楼,那是后四小名旦陈永玲的故居,那座洋房墙皮虽有斑驳,却不失当年的欧式风韵,微风吹动深秋紫红的爬墙虎,似乎一切都很平静,但早已物是人非,给人一种沧桑之感。2004年2月8日,在青岛日报阳光大厅,陈永玲清唱了《霸王别姬》等段子,我第一次目睹他的尊容。不料两年后,他在北京病逝,在青岛的演出成为这位京剧大师的绝唱。这也是我国京剧界一大损失。

  时光倒回到1936年夏,文学家吴伯箫迁居到观象山西麓。从济宁路走要爬62级台阶。他在《记岛上居室》说:“两层的楼房,坐落在一个小山的顶上。凉台伫立,是可以俯瞰全市,远眺海山的。”前几天,我特意请在观象山居住的诗人刘国屏一起去寻找吴伯箫的故居,但众说不一。我和国屏认为是观象一路43号。正在议论,恰巧碰到国屏高中的老师,92岁的牟老师,他1935年就在观象山西麓居住。我们问他吴伯箫的故居,他直摇头。我们说:“是不是43号?”他又摇头。可他走出老远,已从济宁路台阶走下去,却又折回来喊:“国屏,国屏!”我们问:“什么事,牟老师。”他高声答:“43号,1935年还没盖呐!”说完,回身背着手下了台阶,似乎一切不必解释。

  转到山的北麓是福建路,25号是音乐家王云阶的旧居,36号是电影表演艺术家崔巍的旧居。可惜胶宁高架桥建设,福建路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高楼大厦。东边观象二路7号是作家芮麟、黄哲渊夫妇的故居和乾坤出版社旧址,在这里出版了大量图书和杂志,为发展青岛文化作出了贡献。报馆、出版社、杂志社坐落山之周边。奠定了观象山是一座文化名山的地位。所以上世纪30年代诗人王亚平登上观象山写诗赞曰:美呀,美呀!青岛的夜!朦胧的星,朦胧的月,朦胧的灯火,照着朦胧的山色。

  但,生活总是现实的。退休10年了,每天要买菜、做饭,帮多病的老伴打理家务。生活是平淡的、忙碌的,但很愉快。和老伴是糟糠夫妻,患难之交,这正像一坛陈年老酒,愈老愈香。最幸福莫过于沉浸在码字之中。这十几年,写作出版了《侯修圃散文选》《城西旧事》等6本散文集,一本诗集(2人合),加之此前出版的两本语言类专著,计有200多万字。1996年,著名作家王蒙为鄙人题词:“观象居”。铁定了我应定居此山。实际上,我已经在这里居住20年了,20年的生活,使我有许多感悟。我同意名医刘镜如说的一句话:“退休了,要为社会做点事。”况且,我做的正是自己喜欢做的事:读书和写作。我在山上还结识了诗人刘国屏、画家马成骏、书家姜延福,网络写手阎光泽等老友。在读书写作交友中感悟人生。我和观象山是人缘?文缘?还是情缘?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观象山 情缘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