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
老舍自己说的,在
青岛教书时期是他经济上的黄金时代,而因为他的小说《骆驼祥子》的问世,和一儿一女在青岛的出生,人们又赋予了他精神上的黄金时代。因为在这里,他有幸福的家庭,他有许多好朋友,他有丰硕的写作成果,这一切都可以从他在青岛的足迹中找到见证。其实,在世67年的老舍在青岛只住过三年,不算长,他的居住地,除了故乡北京外,还有天津、济南、武汉、重庆等;在海外,他也长期生活过。就像巴门尼德所说的“城市是人类的老师”,在青岛他找到了“理想的家”,实现了“诗意的栖居”。国立山东大学、几处故居、浴场、会馆……这里都有他走过的印记,与政治无关,与心境相连。本期,我们以老舍擅长的话剧做壳,整理了他在岛城的
文学地图,重温这位人民艺术家走过的路。
出场人物 老舍——男,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开始使用的笔名。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月牙儿》《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等。“文革”初期遭迫害,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投太平湖自杀。
胡絜青——女,是满族正红旗人,193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自幼酷爱文艺,嗜绘画书法,1950年正式拜师齐白石。1931年与老舍结婚,随老舍去各地,1958年受聘于北京中国画院,为一级美术师。2001年5月21日,走完96年不平凡的人生之路。
舒济——老舍长女,1933年9月5日出生于济南。1999年任老舍纪念馆馆长。
舒乙——老舍独子,1935年生于青岛,骆驼祥子博物馆名誉馆长。
舒雨——老舍次女,1937年生于青岛。
鲁海——青岛文史专家 ,曾与胡絜青来往甚密。
巩升起——文史专家,著有《老舍的青岛岁月》。
第一幕:邂逅青岛 时间:1934年9月~1936年初
地点:国立山东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
代表作:《青岛与山大》
老舍出生于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满族正红旗人,那天正好是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了天,我却落了地”。幼年丧父、生活贫困没有压垮老舍,母亲的干练和乐观造就了他豁达、幽默又不失优雅的性情。当过老师,去过海外,来青岛之前,老舍在济南工作生活了四年。虽然笔耕不辍,但真正开启文学创作全新气象,是他落脚于山海之间后。
1934年9月,应山大校长赵太侔的邀请,老舍迎来了“不可复制的经典岁月”。1934年9月15日,青岛《民报》首先向社会发布了老舍来山大的消息,校内外翘首以盼。清华校长梅贻琦曾经有这么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群星闪耀,英华蕴聚”的山大来来往往过众多名人,老舍的莅临无疑又为这座名校留下一笔深厚的财富。其实,在来青岛之前,36岁的老舍就已经有过十五六年的教龄了,作为“正高职称”的资深教师,老舍开始只是获得了个讲师的资格,到了第二年才获评教授。“他讲授《文艺思潮》《高级作文》《欧洲文学概论》《欧洲通史》等课程,可惜,他的讲义未能保留下来。”舒乙说。在山大教书期间,老舍很忙,胡絜青回忆说:“他很少有时间游览青岛的风光,他每天忙着看书查资料、备课、编讲义和接待来访的同学,他老是感到学识不丰富,唯恐贻误人家的子弟。”他一方面幽默的本性展露无疑,被学生称为“我们的笑神老舍先生”,一方面又严肃认真,言传身教,重学品与人品,曾在学生的纪念册上题下“对事卖十分力气,对人不用半点心机”一语。
这段时间里,老舍的文学作品主要是课程讲义和他的演讲作品,如《诗与散文》《中国民族的力量》《文艺中的典型人物》等,演讲的地点有市立中学、市立女子中学等。但是,他的文学创作并没有因此而停下。邂逅青岛,来到山大,老舍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在《青岛与山大》一文中 ,他认为在“以尘沙为雾,以风暴为潮的北国里,青岛是颗绿珠”,他喜欢青岛的气候,尤其是冬天,“我常说,能在青岛住过一冬的,就有修仙的资格。我们的学生在这里一住就是四冬啊!”“众人摩登我独古”的气概是老舍所欣赏和提倡的。应该说,老舍喜欢青岛,喜欢在山大的岁月。
然而,好景不长,1936年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中,学校的妥协、软弱态度让老舍看到了“教育的失败”,赵太侔辞职后,他也断然拒绝了代理校长林济青的高薪挽留,潜心创作的梦想“被迫”实现,倒也正中了老舍的下怀,因为他早就意识到了教书与创作的矛盾。
1946年1月国立山大复校,赵太侔重新担任校长,曾再度邀请老舍,老舍自觉心有余但力不足,最终没能重新站上山大的讲台。在走出山大校门的那一瞬,他的背影便永远定格于山大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