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废除211"背后的公平期待

2014-11-14 08:44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韩金惠

  “985”“211”并非刻意将高校划分等级,却实际上造成了高校“三六九等”的事实。考生们为了进“名校”而挤破头,用人单位更是对“985”“211”院校盲目崇拜。“985”“211”成了部分毕业生的通行证,非“985”“211”则成了另一部分毕业生无法逾越的痛。

  国家已低调废除高校“985工程”“211工程”,中国大学格局面临重新洗牌?近日,这样的传闻在网上流传“发酵”。对此,多名业内人士向新京报记者透露,尚未收到有关国家废止“985工程”和“211工程”的正式文件。教育部新闻办通过官方微博回应称: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不存在废除高校“985工程”“211工程”的情况。

  “985”“211”废除还是不废除,这是一个多次引发热议的问题。近日,因为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的一番讲话,所谓的“取消论”再次甚嚣尘上。而这一次“取消论”仍然遭到了教育部门的否认 ,许多民众一心期待的废除高校“985工程”“211工程”似乎还很遥远。

  “985”“211”这两个工程设立之初本意是想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然而随着社会层面的曲解与等级观念作祟,所谓的重点培养异化成了“身份标签”,按照不同的级别分配资源与经费成为普遍现象。“985”“211”并非刻意将高校划分等级,却实际上造成了高校“三六九等”的事实。考生们为了进“名校”而挤破头,用人单位更是对“985”“211”院校情有独钟。“985”“211”成了部分毕业生的通行证,非“985”“211”则成了另一部分毕业生无法逾越的痛。

  我们需要的是经受市场、学生及学术认同的名校,而不是由行政托举起来、披着“等级”外衣的名校。同样寒窗苦读十几年迈入高校大门,同样接受四年大学教育,岂能最终败给一纸文凭。当然,没有了“985”“211”这样的身份标签,似乎也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招聘条件里没有了这些硬性规定,并不代表用人单位对所有毕业生都“一视同仁”。而现有的“985”“211”院校长期以来积累的社会影响力,也会对广大考生持续释放吸引力,报考热度是否会降低仍然是个疑问。说到底,要实现从教育到就业的“机会均等”,关键还是打破等级观念,对资源公平分配,让高校用实力说话,而不是“等级”撑腰。

  世界上有那么多一流大学,却没有哪一所是因为政府授予的等级而享誉世界。从当前的现实来看,“985”“211”这样的高校分级制度不会一朝取消,但为了逐渐淡化“高校等级制”,国家还需要作出一些微调。以财政投入为例,拨款的多少不能以学校等级、项目多少等“硬指标”为准,而要从真实的发展需求进行考量,做到科学审视、兼顾公平。当然,要真正实现办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景,光靠国家对高校的财政拨款是远远不够的,但至少国家层面的行动能对社会产生引导效果,将对高校的评价从社会地位、社会声誉、影响力引导到其办学实力、学术水平、人才培养上来。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刘晓明]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