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邓海建 针对有媒体报道的“普铁客运价格上调预期临近,高铁票价将实行浮动制”的传闻,央视财经记者进行了多方了解,发现这是一条假消息。另据记者查阅有关法律法规,如果有关部门要调整铁路客运基准票价,必须召开听证会,否则不可能调整。 眼瞅着春运在即,火车票若是趁火打劫,估计只会在一票难求的伤口上,生生撒上一把“跨区域用盐”。当然,从程序上说,这铁定是则不实消息。不过,无风不起浪。专家的“涨价说”令舆论沸腾,离不开几个现实语境:一是近期电价成本上升,煤炭价格下调,年内上调货运价格的压力较大。二是截至9月末,中国铁路总公司负债合计3.53万亿元,较去年同期3.06万亿元的负债总额扩大,较今年上半年3.43万亿元的负债总额也有所增加。目前,中国铁路总公司资产总计5.45万亿,负债率超过64.77%。在这样的背景下,“穷则涨价”似乎是惯用的逻辑。因此,专家的说法是,由于发改委价格司爆发贪腐案,对铁路价格改革造成一定的影响,原计划于年内上调的客运价格或搁浅。
那么,火车票即将涨价,果真是不折不扣的无稽之谈吗?
有一个背景不能不提:这些年,各种价格变动、公共政策出台,但凡会引发民意反弹的,经常要借助“有关人士”、“专家学者”、“业内传闻”之口,羞答答先抛出来打前站,试探舆情之后,再决定是辟谣还是正式推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私家车限购:先是民间传闻,后来是权威否认,然后是传闻再起,再后来是新一轮辟谣——哪知话音刚落,隔夜就流言成真,权力公信斯文扫地。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也就难怪似是而非的消息,在民众的眼睛里总容易“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再说,少数部门迂回式试探民意,指望绕开程序正义,便捷地实现部门利益或集团诉求的伎俩,还少见吗?
涨价当然不是动辄得咎,非权威消息也不是不能姑且听之。但不管怎么说,权威部门起码要慎用“否认权”,不能背弃规则与秩序,玩捉放曹的游戏。眼下而言,“火车票涨价”究竟是否是假消息,既有待权威部门回应,更期待别转眼就弄假成真。(作者系媒体人)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