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枫逸 广州市爱卫会1月16日召开2015年爱国卫生工作会议。2014年,广州市暴发了严重的登革热疫情,出现了14048例住院病例。会议透露,去年全市各级财政用于灭蚊的费用近2亿元,不过,钱分别投向哪里,城管方面未做出明确说明。(本报1月18日A21版报道) 花2亿元“打蚊子”迅速引起公众质疑,有网友调侃道,钱都怎么花了,究竟是打了“蚊子”还是喂了“苍蝇”?对此,广东省爱卫办主任许立凡1月17日向媒体回应称,2亿元并非全部用于消杀灭蚊,还包括下水道防蚊闸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购买喷雾器等硬件,临时雇佣的人力成本等。“很大程度在补历史欠账,去年相当于把欠账一起补了。”
官方的回应解释了2亿元的开支构成,给了公众一个交代。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主动附上详细账单,非要等到舆论质疑后再来被动回应?毕竟,2亿元的天文数字与小小的蚊子之间反差过大,如果有关部门站在公众的角度上,完全可以预见后者的自然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广州市爱卫会仍然只是抛出一个2亿元的孤立数据,其对于信息公开的态度值得深思。
事实上,无独有偶,类似“信息公开——引发质疑——被动回应”已经成为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三部曲”。但是,被动回应的效果远不如主动说明。等到引发误解和质疑后再来回应,凸显一些地方和部门仍停留在“要我公开”的层面,尚未形成“我要公开”的意识,对于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缺乏尊重,没有站在公众的角度上换位思考。信息公开不应只是看得见,更要做到看得见,能监督。因此,有关部门必须把功课做到前面,一五一十晒出具体的账目清单,对于容易引发疑问的问题作出必要的说明,让群众清楚看到每一笔钱花到哪里,花得值不值。
公众质疑花2亿元“打蚊子”,除了数字本身外,还包括大范围使用的“化学灭蚊”。有专家撰文质疑,大规模不科学的化学药剂灭蚊,导致蚊子产生抗药性,更糟糕的是,蚊子的天敌被误杀,造成蚊虫生长更加猖獗。由此看来,对于类似“化学灭蚊”等行政手段,不能只是事后给公众报一个账单,必须事先加强技术效果和副作用的调研论证,主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让公众参与到公共决策管理中来。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