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金惠
2014年初,超九成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涉及空气污染治理,至少15个省份签订了治理雾霾力保蓝天的“军令状”。然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公报显示,2014年在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监测的161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的仅占9.9%一些省市的具体目标也相继落空。除个别省市对目标没完成的情况作了解释说明外,绝大多数地区对此避而不谈,甚至沉默失语。(3月16日新华社) 壮士断腕、立军令状、铁腕治污……在治理大气污染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豪言壮语曾经让老百姓信心满满。相比于此前“雾霾靠风刮”的被动治理,“立军令状”这样的主动治理体现出有关层面对污染治理的重视。然而一年过去了,随着当初轰轰烈烈的承诺逐渐淡去,蓝天依旧少得可怜,雾霾依旧频频袭扰,全国161个重点监测城市中,空气质量未达标的占90.1%。
有人说,雾霾治理是个科学范畴的问题,“军令状”是政经范畴的问题,两者确有交集,交集就是“科学发展观”。显然,从当前的现实来看,各级政府当初立下的“军令状”并不符合“科学”的要求。治霾是门技术活,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摒弃急于求成、恨不得一两年就从根本上解决雾霾问题的心态。所以,相比于豪言壮语,治霾更重要的是讲科学、有计划、分步骤。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听取专家意见,明确治霾思路,找准治霾方向,分别制定短期和长期治理雾霾的目标以及有效的法律法规、政策,并将此项工作日常化。
治霾没有特效药,更没有捷径可走。饱受雾霾之苦的人们急切希望雾霾得到治理,地方政府立下“军令状”的急迫心情可以理解,但治霾这件事恐怕不能随意拍脑袋、拍胸脯。在治霾这场持久战中,决心和魄力固然不可少,但方法上回归科学有序恐怕更重要。当雷霆手段遇上科学精神,治霾才能对症下药,事半功倍。否则,急于立下“军令状”却最终不了了之,损害的还是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铁腕治污”依旧是关键词。李克强总理去年提出要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达目的决不停战,今年又强调要严格执行新出台的《环境保护法》——“环保法的执行不是棉花棒,是杀手锏!”为此,对违法违规排放的企业,要坚决依法追究;对环保执法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不允许干扰执法和法外施权;环保等执法部门也要敢于承担责任。治霾不能空有豪言壮语,这是对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要求,也是公众对蓝天的呼唤。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