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蒲松龄的民间传说:晒龙王 妙联成婚(图)

2015-03-17 11:01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聊斋志异》中的《香玉》连环画封面。《劳山道士》连环画。《成仙》连环画。



  在崂山,蒲松龄搜集了民间的传说写成了名篇《香玉》和《崂山道士》(旧称《劳山道士》),让崂山更加名扬四海。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蒲松龄在人们的心目中也逐渐神化,他已然从“搜神者”,变成了传说的主角。《城阳民间故事集》就记载了《蒲松龄告状》《蒲松龄晒龙王》《蒲松龄妙联成婚》《蒲松龄倒拔垂杨柳》等传说,一生一直在搜集传说的人,因了在崂山的短暂居住,变成了传说的主角。

  ■名篇欣赏

  《香玉》(节选)


  劳山下清宫,耐冬高二丈,大数十围,牡丹高丈余,花时璀璨似锦。胶州黄生,舍读其中。一日,自窗中见女郎,素衣掩映花间。心疑观中焉得此。趋出,已遁去。自此屡见之。遂隐身丛树中,以伺其至。未几,女郎又偕一红裳者来,遥望之,艳丽双绝。行渐近,红裳者却退……(生)爱慕弥切,女郎忽入,惊喜承迎……由此夙夜必偕。每使邀绛雪来,辄不至。一夕,女惨然入曰:“君陇不能守,尚望蜀耶?今长别矣。”……次日,有即墨蓝氏,入宫游瞩,见白牡丹,悦之,掘移径去。生始悟香玉乃花妖也,怅惋不已。过数日,闻蓝氏移花至家,日就萎悻。恨极,作哭花诗五十首,日日临穴涕洟。一日,凭吊方返,遥见红衣人挥涕穴侧……绛雪也……绛雪笑入曰:“花神感君至情,俾香玉复降宫中。”……坐未定,香玉盈盈而入……后十余年,忽病。其子至,对之而哀。生谓道士曰:“他日牡丹下有赤芽怒生,一放五叶者,即我也。”即卒。次年,果有肥芽突出,叶如其数。道士以为异,益灌溉之。老道士死,其弟子不知爱惜,斫去之。白牡丹亦惟淬死;无何,耐冬亦死……

  译文与解析:一个姓黄的书生坐在劳山(崂山)下清宫里读书。院里有几棵耐冬和几株牡丹。一天,黄生看见一白衣女子在花丛中若隐若现,顿生爱慕之心,后来又看见一个红衣的女子。黄生作诗感动女郎并与其相伴。一天,园里的牡丹被挖走,黄生方知香玉是花精,后牡丹枯萎死去,黄生日日悼念香玉,绛雪陪伴,终于感动花神,香玉重生。黄生死后,变成牡丹花下的一株红色花芽,长五瓣叶子。后黄生化身的牡丹砍掉,随后,园里的耐冬和牡丹相继徇情而死。

  山大教授、蒲松龄研究专家马瑞芳说,《香玉》故事的原型应该是来源于崂山的传说。据清初《崂山丛拾》记载,崂山上清宫烟霞洞前,有株数百年的白牡丹。明代即墨县蓝侍郎到此游历,欲将其移植到家中。晚上,一个白衣女子来向道士告别,说明天要走了。第二天,果然蓝侍郎派人来取花,数日后,道士又梦到一白衣女子说要回来。第二天道士发现园中牡丹怒放,赶快告诉蓝侍郎。蓝侍郎发现自家移来的牡丹已枯萎。

  《劳山道士》(节选)

  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负笈往游。登一顶,有观宇,甚幽。一道士坐蒲团上,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叩而与语,理甚玄妙。请师之,道士曰:“恐娇惰不能作苦。”答言“能之。”遂留观中。

  凌晨,道士呼王去,授以斧,使随众采樵。王谨受教。过月余,手足重茧,不堪其苦,阴有归志。一夕归,见二人与师共酌。日已暮,尚无灯烛。师乃剪纸如镜黏壁间,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芒……俄一客曰:“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何不呼嫦娥来?”乃以箸掷月中。见一美人自光中出,翩翩作霓裳舞……又一客曰:“今宵最乐,然不胜酒力矣。其饯我于月宫可乎?”三人移席,渐入月中……王窃忻慕,归念遂息。又一月,苦不可忍,辞,并曰:“每见师行处,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乃传以诀,王果从容入……道士曰:“归宜洁持,否则不验。”抵家,自诩遇仙,坚壁所不能阻。妻不信。王效其作为,去墙数尺,奔而入,头触硬壁,蓦然而踣……

  译文与解析:劳山(崂山)住着一位仙道,据说会许多凡人不会的法术。有个叫王七的人去寻仙。来到劳山,再三求道士收他为徒。道士最终答应。没承想道士只是让他砍柴,王七吃不了苦准备下山。一晚,看到师父和客人剪纸贴在墙上竟变成了月亮,并用筷子变出美女伴舞,进到月亮里畅饮,让王七折服。然而,他最终还是不能忍受劳累,要求学得穿墙之术下山。师父授之后,让他回家勤恳做人,否则不灵验。回家后王七就向妻子显摆,结果一头撞到了墙上。

  马瑞芳说,《崂山道士》可能又是蒲松龄的见闻,但故事的细节同样有原型。唐传奇《宣室志》和《三水小牍》中就有《纸月》《取月》《留月》:一人用纸剪个月亮贴到墙上,整个屋子照得亮堂堂;另一个人把月亮取到怀里,随时拿出来照明;还有人把月光保留在篮子里,没有月亮时拿出来照明。蒲松龄汲取了这三个情节,却赋予丰富的社会内容,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

  除了这两篇小说,马瑞芳认为《成仙》、《安期岛》中都能看到崂山的影子,应该与蒲松龄崂山之行有关。 本报综合整理

  ■民间故事

  蒲松龄晒龙王


  传说,清朝康熙年间,崂山遇到了百年未有的大旱。黎民百姓天天成群结队地拥向龙王庙,烧香上供,磕头祷告,求龙王爷开恩降雨,解除旱情。可龙王爷压根不理这个茬儿,旱情一天比一天更加严重起来。一天,住在崂山太清宫的蒲松龄闲来无事,来到崂山沙子口海滩上。他抬头一望,见黑压压的一群人跪在龙王庙前,祷求龙王爷快快下雨。他来到人们的面前,说道:“父老乡亲们,看来大伙儿就是烧净了香,磕破了头,龙王爷也不会发善心下雨的。大伙儿还是别跪了,快起来另想别的法子叫龙王爷下雨吧!”人们纷纷向“聊斋先生”请教。蒲松龄气愤地说道:“这龙王爷太不讲理,他收香火,吃咱供奉,可不干正事。他能让崂山旱成这样子,咱们叫他也尝尝挨晒的滋味儿呢!”有人担心龙王爷会怪罪,蒲松龄笑说:“妖魔鬼怪都惧怕我三分,我还怕他龙王爷不成!”说完,叫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把龙王爷的塑身,从庙里的神座上抬出门,放在海滩上晒了起来……不一会儿,那龙王爷的塑身,便被晒得冒了油。老龙王,正躺在水晶宫里闭目养神,猛然觉得身上像着了火一样热得难受,便打发巡海夜叉出海打探。听到巡夜叉的禀报,龙王爷一听,又惊又怕,唯恐没人再给他烧香上供。便给崂山下了一场透雨。

  蒲松龄妙联成婚

  相传,蒲松龄住在崂山太清宫的时候,常到山下的村子里去溜达。

  这一天,他来到一个村子,见一户人家发生了争吵。他上前一打听,才知道今个儿是这户人家的大小子将媳妇。谁到,媳妇将到家门口了,来了个风水先生,硬说是这户人家的大门向阴不向阳,是个出殡的门口。新媳妇进去非出人命不可。公婆信以为真,要让新媳妇先回娘家。哪知道,新媳妇偏偏是个犟眼子,贵贱不信那一套,非进门成亲不可。蒲松龄听后,灵机一动,笑着对媳妇说:“别吵了,我自有办法。”

  说完,叫人拿来纸笔,写下这样一副对子:门是好大门,门大好出殡;百年死一口,不死年少人。村里的人看了这副对子,齐声喝彩。新媳妇和女婿、公婆看了,更是欢气得直不了。当下一齐谢了蒲松龄,并叫人架上新媳妇,马上进屋拜堂成了亲。 摘自《城阳民间故事集》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