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日本侨民暴动:曾火烧国民党青岛市党部

2015-12-22 11:29   来源: 半岛网-城市信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商战传奇大剧《青岛往事》以豆瓣7.8的高评分获得一片掌声,除了演员精湛的演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是重要加分。而这些故事其实都是有历史依据的。比如在第32集中,因《民国日报》如实报道了“韩国义士李霍索掷炸弹炸日皇”的行为遭到报复,日本人不仅放火焚烧了报社和国民党青岛市党部,还要求报社登报道歉,有志青年们向沈鸿烈市长请愿,他却以要视察为借口离开了青岛……

  其实,这展现的是1932年发生的两次火烧事件,目标都是国民党的《民国日报》和青岛市党部。而事实也并非这么简单,当时日本人焚烧了这两个地方后,因蒋介石批示不准与日本人摩擦,国民党竟然将青岛市党部从太平路迁到了栖霞路办公,门口甚至不敢挂牌子。而这一切的根源是《民国日报》的一篇小报道。

  《民国日报》是这样创办的

  1932年的青岛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民党势力进入青岛,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国民党青岛市党部成立,并创办机关报《民国日报》,作为自己的喉舌。

  青岛市党部就设在太平路37号,它的主人是老青岛首富刘子山。对于这座大楼有人说,1929年国民党政府接管青岛后,刘子山将这座三层大楼捐献给了青岛市党部。但这个说法被刘家后人否定了,“那是被青岛市党部霸占的,绝不是拱手相送”。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又成为兴亚院青岛出张所,解放后曾经是中共青岛市委办公楼,后来拆建为华能大厦。

  《民国日报》社址在中山路58号,日销量3500份左右。报纸内容主要是煽动反共和宣传所谓“三民主义”,“九·一八”事变后,随着全国抗日爱国运动风起云涌,它的舆论导向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不断载文揭露日本的侵略野心,鼓动民众抗日爱国。

  看上去一切都很正常。但其实,生活在青岛的人们,包括国民党在内,每天都很紧张,因为日本人并没有彻底放手。青岛市历史学会副会长、青岛市教育局普通教育教研室历史教研员陆安在《1932年,日本侨民火烧国民党青岛市党部》一文中介绍:青岛虽于1922年名义上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回归祖国的怀抱,但国力贫弱、内战频繁,导致这座美丽的城市依然无法完全摆脱日本势力的侵扰。日本在青岛留下了大量侨民,在驻青领事馆的统一协调指挥下,成立了组织严密、气焰嚣张的准军事组织“日本居留民团”,与时常在海上出没的日本海军舰队遥相呼应,伺机而动,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沆瀣一气,制造事端。

  当时,青岛国民党当局态度和立场的转变,令日本在青势力极度不满,日本驻青领事馆以《民国日报》屡次刊登“不敬记事”为由,向青岛市政府提出抗议,要求予以取缔。当时的青岛市政府及其市长沈鸿烈虽然允诺加以约束,但以言论自由为由拒绝查封报纸。日本人对此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

  他们在等待一个时机。终于,这个时机在1932年1月9日出现了。

  一则不起眼的报道

  这是个极其寻常的日子,《民国日报》像往常一样印刷发行,这天报纸的角落里有这样一条新闻:《韩国不亡,义士李霍索炸日皇未遂》,内容是:“日本天皇在结束新年阅兵礼完毕后回宫的路上,突遭一人向他乘坐的马车抛掷炸弹,但炸弹落在了马车后面,并未造成人员伤亡,只是马受了轻伤。目前,凶手已被逮捕,是一名朝鲜人,三十二岁,名叫李霍索……”

  谁都没有意识到,这则不起眼的新闻会成为日本人闹事的“时机”。当天报纸一上市,沈鸿烈便接到了日本总领事川越茂送来的抗议书,指责《民国日报》登载了对日本天皇的不恭事件,称暗杀者为“义士”,是对日本天皇的有意侮辱,并提出追究《民国日报》责任、公开道歉等苛刻要求。

  收到抗议书的沈鸿烈非常紧张,因为一周之前,他才接到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发来的加急密电,称情报显示,驻青日本人可能在近日策划暴动,须严加防范应对。没想到,这么快就来了。为了避免更大事端,沈鸿烈马上打电话给《民国日报》社长杨兴勤,又派参事周家彦前往国民党青岛市党部接洽,要求报社“以国难当前”、“以大局为重”,接受日方的要求,迅速刊登“道歉启事”。报社同意依照日本驻青领事馆来函要求办理,有原则地道歉。

  原本以为事情就这样解决了,但很快,日本人的要求又变了“日侨感情激烈,此事不能依照原提条件解决”。

  他们到底要求什么?日本人迟迟不给回话,反而增加了驻青领事馆和居留民团大小头目见面的次数,这种情形让国民党当局更加紧张。1月11日晚,日本总领事川越茂突然登门拜会沈鸿烈,提出最终商讨的要求:“市长公开道歉”、“《民国日报》永远停刊”!

  面对咄咄逼人的日本人,沈鸿烈直言相驳:“《民国日报》是青岛市党部机关报,停刊之事略显过分,此事非我一任市长所能决定。待我转告市党部,商讨之后明日再予答复。”首次交涉就此告终。

  日本人走后不久,住在湖北路的日本侨民就开始暗中集结。沈鸿烈知道,接下来会有更大的事情发生,当晚召集紧急会议,初步拟就了一些应急方案,如紧急通知海军陆战队及警察积极布防,严防日军军事行动;迅速与日总领事馆协商,以求和平解决,万一不成,必要时请英、美、法各国领事出面斡旋。同时,最大范围地提醒在青岛的商铺严加防范,一旦有事端发生及早关门,防止造成损失,并提醒市民减少外出,以防日本浪人寻衅滋事等。

  一天内两次放火

  青岛一片宁静,这份宁静让所有人感到害怕。就在这种气氛中迎来了新的一天,12日早晨8点钟,两名日本人来到了《民国日报》社,门卫以为他们是来买报纸的,没想到……陆安描述了当时的场景:

  “二人迅速闯入报社发行处,掏出手枪,开枪恫吓,然后,分工协作:一人持枪守住房门,不准报社员工靠近,另―人则将数瓶装满易燃油料的瓶子投向煤炉,随着几声巨响 ,火苗蹿起,浓烟弥漫,地板、木窗熊熊燃烧起来。刺耳的警笛响了起来,警察闻讯赶来。这两个日本人开枪拒捕,一边放枪,一边退向不远处湖北路的日本居留民团总部。警察们投鼠忌器,逡巡不前。幸好消防队迅速前来,将火焰扑灭。”

  光天化日之下,日本人把《民国日报》社烧了,这无疑给这座宁静的城市涂抹上了一层不安的阴影。当天下午2点钟,沈鸿烈便邀请日本总领事川越茂到市政府,希望能就这件事进一步谈判。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沈鸿烈的选择只有一个:进一步妥协退让。他们达成了四项协议:《民国日报》社社长向日本领事馆道歉;《民国日报》停刊十日;《民国日报》复刊时即公开刊登道歉启事;今后杜绝类似事件发生。

  然而,下午3点钟,形势进一步加剧。上千名日侨聚集在湖北路居留民团总部叫嚣着:“永久不许市党部在青岛挂牌办公!永久不许《民国日报》在青岛出版!”之后十多名强悍的日本侨民开着汽车向市党部冲去,他们拿着手枪、砍刀、汽油弹、燃烧瓶,先把市党部大楼乱砸一气,又赶往《民国日报》社投掷了一枚手榴弹。

  事情已经超过了预期,向着失控的局势发展:傍晚6点,上千名日本侨民上街示威游行,看到人就打、看到东西就砸。晚上8点钟,他们再次来到市党部和《民国日报》社,一阵打砸抢烧后径直离去,这两个地方陷入一片火海……

  为什么他们敢这样横行霸道?因为日本海军在给他们撑腰,据《旧案残影——青岛民国大案揭秘》记载,“停泊在近海的日本‘八云’号军舰悄悄靠近了小青岛,五百多名日本兵挺着上了刺刀的长枪逼进街巷,一队在日本驻青领事馆及附近路口架起机关枪警戒;另一队到湖北路日本居留民团附近设岗布防。”

  这两个地方烧了一整夜,直到第二天早上5点钟才渐渐熄灭,几乎化为灰烬。事后,据青岛市政府的调查统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0万元。

  这下沈鸿烈动怒了、青岛动怒了、南京也动怒了。1月13日,青岛市政府向日本驻青领事馆提出强烈抗议,提出四项要求:日本领事馆向青岛市政府道歉;从速缉捕肇事凶犯,并严加惩办;所有损失如数赔偿;保证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过了七天,日本驻青领事馆才有了回应:“《民国日报》如不揭载如斯重大不敬记事,则本案即无由发生,是该两项事件有密切不可分离之因果关系;本案发生之当日,贵市政府方面完全未尽其维持治安之职责,其结果竟发生本案,本案系贵市政府懈怠职责所生出之结果。”这回应无耻到令人发指的程度!

  青岛市政府发函反驳:“该报记载事件系属一事,焚毁党部又属一事,不能混为因果;该报记事一节,当时业经贵我双方协议解决,而贵国侨民竞蔑视双方官宪,无端横行,以致酿成如斯重大案件,其为故意扰乱治安,破坏建筑物,实属毫无意义……”

  反驳得有理有据,义正词严,谁知最后却收到对方的一句话:“我方之见解,迄今已反复说明在案,确信嗣后毫无推翻从来见解之余地!”

  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沈鸿烈只好表示“不胜遗憾”。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青岛市党部请示蒋介石,蒋介石批示不准与日本人摩擦。国民党不顾民族大义,竟然屈服,将青岛市党部迁到了栖霞路13号办公,门口甚至不敢挂牌子。直到抗战胜利,国民党青岛市党部才敢公开挂牌办公,《民国日报》才得以复刊出版。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宫岩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党部 侨民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