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海建
3月19日,河南“王娜娜被冒名上大学”事件联合调查组对外公布调查结论:事件属实,9名责任人被处分。处分原因是“对工作不负责任、未履职尽责,甚至严重失职”。不过,调查结论还是引发议论:事件背后的主要操纵者到底是谁?怎样才能依法惩戒和震慑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甚至是违法犯罪者?(3月20日本报A14版) 一个农村女孩的命运被无情篡改。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行为,收到的最大罚单也只是“党内严重警告”或“行政记过”处分。因为语焉不详,因为缺乏细节,你还很难说,这样的处分究竟是下手太狠抑或责罚太轻。
有了答案,不见得就解开了谜团。就像王娜娜说的,官方的处罚结果中并没有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只说了处罚哪些人,但被处罚的9个人在整个事件中,在哪个环节做了什么都没说清楚。
这样的调查结果,总有点给人隔靴搔痒的感觉。第一,通篇没有致歉的诚意,显得过于机械而冷血;第二,介绍张莹莹“父母均为下岗职工”,严格意义上说,下岗只是一种状态,并不与财务多寡直接相关。第三,没有当年“运作”的细节。9个人,在王娜娜事件中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对于舆论监督来说,眼下还是笔糊涂账。更为蹊跷的是,调查组称,“部分人员对工作不负责、未履职尽责,甚至严重失职”—— 这样的表述,仍让人一头雾水。仅仅是失责失职,王家的通知书就花落张家?这背后没有人为的“运作”、没有利益的输送与打点,就碰巧遇到这9个失责失职的当事人?
究竟是失职还是违法,这是性质迥然不同的追问。同样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调查组最后要求“全市各级部门要举一反三……抓紧各项工作的落实……”不是从考试招录程序上痛定思痛、而只是在“各项工作”上泛泛而谈,漏洞与问题,果真就不药而愈?
王娜娜事件之所以举国关注,并不仅仅在于其“农村学生”的弱势身份,更在于高招公平牵涉阶层流动之本、关于社会公平正义之核心。如果没有详细的原委与剖析,就很难打消舆论的双重质疑—— 此事究竟有无背后的难言之隐?类似个案有无在当地翻版的可能?
匈牙利裔美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有句名言,“真相是最好的照片,最好的宣传。”地方部门以什么样的姿态因应民意质疑,在“为政之道、民生为本”的执政理念之下,这不是可以选择的思考题。对这一事件来说,这样的处分不能是终点,必须继续深入调查还原真相,给社会的正义与良知一个交代。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