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剑
4月24日下午,江苏省邳州市运河镇徐口村一名中年男子用铁锤击打6名男童头部,致2死4伤。当日23时31分,犯罪嫌疑人徐某在北京南站被警方抓获。25日凌晨,邳州警方通报情况称,经初步审查,犯罪嫌疑人徐某因邻里矛盾行凶。 尽管嫌犯已经被捕,但一想到孩子们那天真无邪的笑容瞬间被无端的戾气所扼杀,心头便久久不能平静。愤怒不是解决问题的终点,痛恨“恶人”更不是保护孩子的最佳手段,当下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反思社会该如何形成合力来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惯常的反思路径,大概是通过更为细致的调查以走进嫌犯的生活,了解他在生活中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并尽可能从这些反常中找到他们会将个体之恶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原因。这样的反思的确可以为悲剧的深入探究提供更为广阔的视角,但反过来一想却又完全不成立。因为不管怎么说,孩子永远都是弱势群体,成人不管在生活中遇到了多大的困难和不公,都不应该将这样的恶转嫁在孩子身上。这既是文明社会的基本共识,也是我们不可退却的底线。
嫌犯自会受到法律最严肃的处罚,但他所生活的这个社会,也该多一点友善、少一点戾气。虽然不能将嫌犯应承担的责任推给其他人,但有一点至少是肯定的:如果社会少一点戾气、多一些体谅,我们和孩子可能都会更有安全感。而跳出这件事来看,整个社会对儿童的保护也并不尽如人意,如学校周围的毒地、家庭中的暴力、老师施加给学生的性侵等。
通过严惩罪犯以儆效尤,固然是防范儿童再次受到伤害的重要方式,但和这同样重要的,还有提前预防和深入反思。如果所有的保护体系都形同虚设,如果所有个体都只看到了嫌犯的罪恶而没有看到自己的责任,那么,当下语境中的诸多愤怒与指责便会相当廉价。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