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建国
近日有传言称北京水质污染造成淡水活鱼大量下架,媒体现场探访发现,的确有多家超市停售淡水活鱼。北京市食药监局表示,网传北京市水质污染、水体污染导致淡水鱼污染的传闻不可信。部分超市停售淡水活鱼属于企业自主行为。(11月24日《北京青年报》) 围绕北京“活鱼下架”,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鱼缸装修说”基本可以归结为段子一类;而“消费口味变化说”,看起来“很厉害”,但消费口味不是“孩子的脸——说变就变”,总有一个延续性;至于“政府通知说”和“水质污染说”,已经有了否认,有关方面表示了“不可信”。
还有一种说法,“活鱼下架”与国家食药监局水产品专项检查消息泄露有关。新闻中有一句话,目前正处于全国统一的“畜禽水产品禁用物超标专项整治”时期,既然是整治,那就离不开抽样,抽样检验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兽药残留,更为凑巧的,北京就是传说中的抽检城市之一。
在一个过得硬的市场里,“专项整治”与“活鱼下架”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只要品质过硬,不管怎么抽检,都没有什么可怕的。可是,万一品质有问题呢?市场主体很有可能出于不自信,从而主动采取下架应对。
这不禁让人想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出现的“主动打烊”现象。这里活鱼“主动下架”,与有些地方发生的小摊小贩“主动打烊”差不多。当然,所谓“抽检说”,也只是猜测。而在公众看来,不论原因是什么,“活鱼下架”事件的发生,从一个侧面说明,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消费者,对于当前市场并没有足够信心。这种不自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市场有点像“皇帝的新衣”,只是“说起来很美”。在一定意义上,北京“活鱼下架”是面多棱镜,暴露了当前食品安全中存在的很多深层次问题。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