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非遗" 花样钩编编出"大事业"

2017-03-27 13:46   来源: 半岛网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藏南钩编工艺品精致美观、种类繁多,饱含浓郁乡土气息,兼具观赏与实用功能。玉米皮钩织的草帽、麦秸做成的提包、芦苇编成的提篮…在黄岛区藏南镇, 这些世代传承下来的钩编手艺在石秀芹的手中焕发出了新活力。

  



  机缘巧合接触钩编巧手编织新生活

  藏南镇钩编工艺发源于明代初年,随着历史的传承和钩编技艺的发展,逐渐形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地域性文化产品。

  石秀芹,黄岛区藏南镇人,是藏南钩编工艺的传承人。“我的钩编手艺是跟母亲学的,小时候每当农闲,我就和母亲一起钩领子、编蒲团。”回忆起儿时的生活,53岁的石秀芹颇为感慨。正是小时候编织物件的经历,为石秀芹后来的钩编事业打下了基础。

  “大概80年代,我去青岛玩,看到街边卖各种各样的帽子,当时就想我会用麦秸和玉米皮编帽子,编的比别人卖的还好看,同样可以拿来卖。”石秀芹告诉记者,那是她第一次产生了以钩编为生的念头,并将其付诸行动。

  



  艰难创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创业是艰苦的,那时石秀芹的钩编产品还仅限于帽子和线包,一接到订单她就会骑上自己的“大金鹿”自行车,远到平度去买原料,在家编好后,再将产品送到青岛,一番忙活下来挣得都是辛苦钱。

  “有时候确实很累,我也想放弃,但那时候挣钱不容易,既然有这门手艺,就不能白白浪费了。”石秀芹说,为了让自己的产品更受欢迎,她每天除了四处寻找订单,还挖空心思在自己的帽子、线包上进行创新和点缀,设计出新的样式和花色。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订单逐渐如雪花般飞来。

  记者了解到,随着订单越来越多,石秀芹又有了新想法。她在藏南的乡村里租了10间房,将钩编原料分到村民手中,等大家编好了,她再进行集中加工销售,让村民和她一起挣钱。并成立了藏马山钩编专业合作社,将钩编事业发扬光大。

  



  记者手记:

  石秀芹以独特的市场眼光,结合传统手工艺,开启了一条致富之路。藏南钩编工艺在当地不仅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有效地保护和挖掘了传统手工艺,而且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创业增收的渠道。

  



   [编辑: 刘晓明]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非遗 花样钩编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