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学义
吃粽子的时候,也应该让端午节的文化内涵,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在全球化时代,更应坚定文化自信,做好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化传承,这是每个人的责任所在,也是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客观需要。 5月30日是农历五月初五,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呷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民谚之中有一种喜气,也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节日的气息早已四处弥漫,粽子的香味儿飘满大街小巷。人们享受着三天的假期,在夏日的骄阳里热情似火。
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近年来,人们经常提及的一个话题是:端午节应该吃粽子,但不能仅仅吃粽子,不能让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沦为“粽子节”。简言之,就是必须发掘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这个话题应当引起国人的重视,也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细细体味。
令人欣慰的是,从今年的舆论场来看,更多年轻人开始关注端午节文化。他们愿意通过报纸和网络,来深入了解相关民俗知识和人文内涵,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这无疑是一种可喜的文化自觉。在报纸、网络和朋友圈中,屈原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他的生平、事迹、与端午节的联系等,在很多“爆款”文章中被详尽介绍,还有的延伸到了伍子胥、曹娥。当然,有的文章进行了恶搞和八卦。应该说,只要无恶意,一般无须过于敏感。当相关历史人物和传说生动呈现于人们面前时,端午节会随之变得可亲、可爱,也就有机会增加一批年轻的粉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也是传统节日“保鲜”的一条可行之路。
端午节要可亲,同样需要可参与。很多洋节之所以大行其道,除了商家的炒作、渲染之外,也是因为可参与性强。事实上,追根溯源,端午节本来就有求吉、纳祥、辟邪、祛病强身等内涵,堪称我国的“卫生防疫保健节”。比如,时至今日,在广东、江苏、湖南、广西等地,还有用艾、蒲等煮成药水洗浴的风俗,对皮肤具有一定保健效果。相关部门不妨拓宽思路,积极尝试,通过互联网+等形式,组织一些有文化和新意的活动,引导广大百姓参与进来。让端午节文化在与时俱进之中,更好地融入现代,随着人们的广泛参与,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端午节文化更重要的是爱国主义精神,有着厚重的底蕴和昂扬的力量。千百年来,人们纪念心怀忠信、自沉汨罗的屈原,也是为了在这一过程中,涵养自己的家国情怀。其中,那些正直磊落、忧国恤民、浪漫诗意的人文理念,也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此外,端午也是一种“端正文化”,提醒人们时刻自省自励,远离歪风邪气,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粽子滋养的不仅是我们的胃,还有心灵和精神。吃粽子的时候,也应该让端午节的文化内涵,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在全球化时代,更应坚定文化自信,做好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化传承,这是每个人的责任所在,也是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客观需要。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