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门成绩单:全年安排1100亿元为民生事项埋单

2017-12-14 07:01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晓哲

  12月13日在2017市“三民”活动中亮相的六个政府部门分别是青岛市财政局、青岛市审计局、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青岛市统计局、青岛市物价局、青岛市国资委,在保障城市健康稳定快速发展方面,这些部门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当日亮相的这几个民生部门就告诉市民,今年市政府部门是如何将钱用好,用在百姓最需要的地方:今年民生支出继续保持逆势上扬,全年安排1100亿元为民生事项买单,占财政支出的七成以上;共安排审计项目89个,节约政府投资7.2亿元;共为7199名重特大疾病和罕见病患者提供特药特材保障2.7万人次,为4.5万名大病患者提供大额保障10.3万人次,累计支出3亿元……

  六大部门成绩单

  ●2017年,青岛市财政民生支出继续保持逆势上扬,全年安排1100亿元为民生事项买单,占财政支出的七成以上。

  ●今年本市新增5项民生保障事项,提高了17项民生保障标准,扩大了2项民生保障范围,全力保障好群众最关心的社保、教育、医疗卫生、三农等重点民生事项。

  ●本市统筹59.2亿元,支持新机场、地铁、地下管廊、海绵城市等城市重大功能设施建设。

  ●筹集资金132亿元,启动棚户区改造4.8万套(户),完成住房保障6500多套(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050户。

  ●累计拨付13亿元支持农村新型社区,全市已建成社区服务中心884个,建成特色经济园区71个,全市农村社区化覆盖率达到95%以上。

  ●连续四年压缩“三公”经费,今年继续压缩5%以上。

  ●今年1月1日,青岛市在全国率先实施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将治疗恶性肿瘤、罕见病及影响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的41种特殊药品耗材纳入保障范围。

  ●截至目前,共为7199名重特大疾病和罕见病患者提供特药特材保障2.7万人次,为4.5万名大病患者提供大额保障10.3万人次,累计支出3亿元,减轻了参保人医疗费用负担。

  ●坚持“重民生、促发展、保底线”,共安排审计项目89个,节约政府投资7.2亿元,向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移送案件线索11件,向有关部门移送处理事项24件。

  ●对市级财政预算管理、地税征管以及15个市直单位预算执行审计,揭示了部分预算未执行、企业少缴税款、公务支出和资产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促进收回资金9.26亿元。

  ●对全市近万家企业进行了梳理,形成100个行业分类,撰写形成了《本市“一业一策”基本情况》报告。

  ●完成了第三次农业普查115万涉农调查对象的普查登记和全市571个调查小区的人口抽样调查。完成全市5800户贫困户第三方评估调查。

  ●经过清理规范,目前本市执行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分别为25项、10项,较上年分别减少21项、10项,收费项目的缩减是近年来力度最大的一年。

  ●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投资212万元建成了12358价格监管平台(一期)和价格认定一体化平台(一期)。

  ●多措并举推动市直大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青岛市直大企业经济效益位居全国主要城市第4位;今年10月末,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2.86%、23.58%、24.23%。

  ●积极参与全市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的融资建设,如青岛的新地标——海天中心、红岛国际会展中心、市民健康中心、青岛科技馆等,积极参与红岛、西海岸、蓝色硅谷等经济功能新区的开发建设。

  ■市财政局 压缩“三公”经费 今年达5%以上

  2017年,青岛市财政积极发挥财政政策作用,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民生支出继续保持逆势上扬,全年安排1100亿元为民生事项埋单,占财政支出的七成以上。

  今年本市新增5项民生保障事项,提高了17项民生保障标准,扩大了2项民生保障范围。其中,新增高风险孕妇基因检测和诊断服务;统一为60岁以下残疾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为325万户居民家庭购买民生综合保险,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困难群体救助方面,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660元及490元,继续保持全省最高标准;社会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810元;另外,企业职工养老金平均每人每月增加166元,失业保险标准增至每人每月1080元等。

  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本市安排12.8亿元,支持改造100所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新改扩建100所居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80所中小学标准化食堂。本市统筹16.8亿元,支持提高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惠及全市90多万退休人员。2017年投入2.6亿元,为2.4万名失能失智老人支付长护费用。安排1.3亿元,支持提高居民医疗保险待遇,惠及161.7万人。

  今年本市财政支出的另一大内容就是提高城乡生活品质。安排公交补贴18.2亿元、隧道通行费补贴5.1亿元,降低市民出行成本。安排1.1亿元,新建改造15处农贸市场,创建星级农贸市场40多处。支持实施老旧供热管网改造,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100万平方米。

  还拨付7.1亿元支持企业环保搬迁,已累计搬迁污染企业超过110户,腾出发展“净空”。投入5亿元,推进李村河、水清沟河等14条黑臭水体整治。投入3.8亿元,开展蓝色海湾治理行动,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安排1.4亿元,对重点水源地、生态湿地、生态公益林所在地的村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支持保护和修复农村生态环境。

  统筹11.4亿元,用于耕地地力保护、建设高标准农田。安排6亿元,支持海洋渔业发展,打造“蓝色粮仓”。安排2.4亿元,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市财政按照先建后补的方式对创建的100个示范村予以奖补。推进214个扶贫产业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4亿元,实现了149个省定贫困村、131个市定经济薄弱村摘帽。

  从今年的财政支出可以看出,民生财政导向更加明确。连续四年压缩“三公”经费,今年继续压缩5%以上;出资12.8亿元设立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总规模72亿元,实现财政杠杆放大约5倍,投资项目200余个;储备PPP项目73个,投资额2236亿元,涵盖交通、市政、环保、医疗、旅游、教育等领域。

  ■市人社局 4.5万大病患者获大额保障

  青岛市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是在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着眼于解决就医保障这一重要民生问题做出的制度创新,目标是使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精准、高效、可持续的健康保障,增强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和幸福感。

  针对一些重特大疾病、灾难性疾病以及部分罕见病,精准有效的治疗药物或医用耗材往往价格昂贵,每盒两三万元的单价和几十万元的总费用让病人及家属望而却步,基本医保无法纳入支付报销。早在2012年7月,青岛市就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以特药特材救助为特色的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将治疗肺癌、血友病、帕金森等基本医保目录外的9种特殊药品耗材纳入保障范围,参保人使用特药特材发生的医疗费报销70%。截至2016年底,大病医疗救助资金支出共计7.1亿元,救助28万人次。

  在多年探索实践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的基础上,今年1月1日,青岛市在全国率先实施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由救助制度向保险制度的转型升级。全民补充医疗保险以重特大疾病和医保目录外大额费用为主要保障内容,将治疗恶性肿瘤、罕见病及影响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的41种特殊药品耗材纳入保障范围,极大地缓解了重特大疾病患者的切肤之痛,最大限度防止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截至目前,共为7199名重特大疾病和罕见病患者提供特药特材保障2.7万人次,为4.5万名大病患者提供大额保障10.3万人次,累计支出3亿元,减轻了参保人医疗费用负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了保障范围,构建起了具有青岛特色、全国领先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三层医疗保障体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医疗保障需求。

  面对贫困人口有病不敢医、有药不敢用的困境,补充医保制度的实施本身就具有精准保障、精准扶贫的社会意义。据了解,之所以说是“精准保障”,是因为这些特殊药品和医用耗材具备靶向治疗、疗效确切的精准特点,并且不会在临床上出现“滥用”,从而使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之所以说是“精准扶贫”,是因为重点针对的是重特大疾病患者这一经济压力特别巨大的困难群体。特别是对低保、低保边缘等贫困人口,除了在保险费缴纳方面给予减免外,还在报销标准上不设支付“门槛”即可直接进入报销程序,大大减轻了大病患者的经济负担,这对于推动精准扶贫具有积极意义。

  ■市审计局 项目审计节约政府投资7.2亿

  今年以来,市审计局坚持“重民生、促发展、保底线”,共安排审计项目89个,节约政府投资7.2亿元,向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移送案件线索11件,向有关部门移送处理事项24件。

  财政的钱也是老百姓的钱,为了帮助市民看好“钱袋子”,该局对市级财政预算管理、地税征管以及15个市直单位预算执行审计,揭示了部分预算未执行、企业少缴税款、公务支出和资产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促进收回资金9.26亿元。同时,对“三农”、扶贫、社保、教育等21个项目(资金)专项审计,揭示和促进解决了一系列民生问题。在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中,审计人员深入建设项目施工现场,揭示了不符合条件的家庭获得住房保障、部分保障性住房建成后闲置等问题,促使全面开展清理。

  近年来,中央和省、市出台了很多好政策、好措施。把促进政策落地、真正惠及百姓作为审计的重中之重,该局开展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8项专题审计,是开展政策专题审计最多的一年。同时,组织各区(市)审计局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化解过剩产能等11个方面的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了审计,共涉及部门和单位255个,抽查项目252个,促使民生项目进展缓慢等19个方面问题及时解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该局一方面,对地铁、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重点民生项目加强跟踪审计和决算审计,审计项目23个,涉及投资额度300多亿元,节约政府投资7.2亿元,促进项目加快进度、提升效益。另一方面,对污水处理、山体整治、河域治理等环境建设项目开展专题审计。

  而为监督干部“用好权力”,该局共对区(市)、部门、企事业单位的24名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揭示了有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三公”经费使用不规范等问题。为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在全省率先开展企业境外资产审计,全国第一个省级境外审计专题会在青岛召开。查出了个别单位负责人向企业违规借款、隐匿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等涉嫌贪污、违纪的问题;查出了个别单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私设“小金库”等问题;查出了个别工作人员违规操作造成损失浪费等重要线索,都逐一移交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严肃查处。

  ■市统计局 为摸清“家底”梳理近万家企业 

  今年以来,市统计局按照市政府部署要求,积极倡导“服务-指导-引领”新理念,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加大统计改革创新力度,为加快建设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提供了坚实的统计保障和服务。

  该局创新探索建立了新经济统计方法制度,围绕反映本市“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发展成效,建立了“新经济”统计监测体系,解决了地市级制度总量无指标、不可量化的难题,初步回答了新旧动能中“新经济”量有多少、由谁组成、贡献多大等问题,较好地反映了本市新旧动能转换成效,走在了副省级城市同类工作的前列。

  精心构建“一业一策”监测体系。对全市近万家企业进行了梳理,形成100个行业分类,撰写形成了《本市“一业一策”基本情况》报告,同时建立了包含“企业数量、主营业务收入、税收和利润、亿元以上在建项目和竣工项目数量”的“一业一策”行业发展指标监测体系,为本市实施“一业一策”和“双百千”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研究制定了本市统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该局还精心推进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地方资产负债表编制、投资“三轨制”等统计改革以及投入产出调查制度,落实研发支出纳入GDP核算。

  建立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新服务产业、科技服务业、健康服务业、绿色发展指标等近20个重点领域系列监测制度。同步抓好形势分析研究。加强GDP变动趋势监测,每月、每季度对影响GDP核算的24个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并形成行业发展的意见建议。每月与全国27个城市、全省17市对比分析,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意见建议。

  该局还“跳出数据看问题”,注重深度挖掘好数据背后的文章,撰写各类分析报告300余篇,多项研究建议和成果进入政府决策,发挥了积极辅政作用。完成全市5800户贫困户第三方评估调查,为全面推进脱贫攻坚战提供战略持。开展了城市综合治理等30多项群众满意度调查,访问市民30多万人次,社会治安、居住环境、干部表现、文化教育、看病就医等综合群众满意度提高幅度比上年上升5.6个百分点。

  ■市物价局 医保病人住院 负担减少261元

  青岛市物价局按照国家、省、市深化医改和推进价改的总体部署,统筹兼顾,点面结合,梯次推进,2015年、2016年分7批先后调整了11930项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218项。据测算,改革后,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价格补偿率完成了80%的目标,影像类检查价格下降20%以上,门诊、住院次均费用分别下降了3%、2%,每门诊人次减少1元,医保病人住院个人负担较改革前减少261元。门诊、住院次均费用中药品费用分别降低了16%、21%。医院收入结构得到优化,劳务性收入占比达39%,较同期增加8个百分点。医保基金年均增加10亿元左右,对医保基金造成的增支影响处于可承受范围之内。

  今年市物价局充分发挥全国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联系示范城市作用,巩固取消药品加成成果,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编制并公布114项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和医疗机构门诊可单独收费一次性医用耗材目录清单,启动按病种收费改革,推出100余个按病种收费目录,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本市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经验在全国成为品牌。

  市物价局还强化“三链协同”,积极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已获批本市轨道交通2号线、3号线、11号线、13号线等四条线路优惠电价政策,每年地铁集团节约运行电费7600万元,这是迄今为止国内获批优惠力度最大的地铁运营电价政策。贯彻落实国家、省降低工商业销售电价政策,每年减轻工商业电费支出5.23亿元。认真落实国家、省收费减免政策,每年减轻企业负担12亿元。深入清理规范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行业协会商会收费,取消了运营车辆综合性能检测、建筑施工图审查、人防施工图审查等收费项目,每年减轻企业负担4735万元。经过清理规范,目前本市执行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分别为25项、10项,较上年分别减少21项、10项,收费项目的缩减是近年来力度最大的一年。 

  还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投资212万元建成了12358价格监管平台(一期)和价格认定一体化平台(一期)。

  ■市国资委 市直大企业效益居主要城市第四

  一年来,市直大企业和国资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走在前列”的部署要求,多措并举推动市直大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青岛市直大企业经济效益位居全国主要城市第4位;今年10月末,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2.86%、23.58%、24.23%。

  市直大企业持续做强做优做大,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海信集团收购东芝电视,海信电视占有率全球前三;青啤成为全球第五大啤酒酿造商,品牌价值连续14年蝉联中国啤酒行业首位;青岛港建设并运营亚洲首个全自动化码头,创出世界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最高效率;双星全球轮胎行业第一个全流程“工业4.0”智能化工厂投入运行。

  市直大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民生中的作用持续发挥。为此,市国资委积极参与全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的融资建设,如青岛的新地标——海天中心、红岛国际会展中心、市民健康中心、青岛科技馆等,积极参与红岛、西海岸、蓝色硅谷等经济功能新区的开发建设。海空港、公共交通等国有企业,积极发挥好城市运行保障作用,能源、水务、市政等国有企业不断提升民生服务质量和水平。新机场按照世界上最先进的4F机场标准加快建设,地铁2号线东段年底前正式开通,还有6条线同时在建。同时,公交集团和交运集团积极调整优化公交线路,方便市民出行。

  今年,市国资委大规模简政放权,只要是中央、省要求下放的事项全部放给企业,没有硬性规定不能放的事项,也尽最大可能放给企业。以上市为重点,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新完成各类混合所有制企业131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继续实施国有股权收益增量分享和员工持股试点,激发企业家和骨干员工的积极性。

  还转变国资委职能,以管资本为主,重点管好国有资本布局、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安全。把好核心关口,涉及国有产权变动、企业改制重组等重大事项,严格依法依规依程序办理。2017年,青啤、双星监事会被评为全国上市公司最佳监事会前30强。加强金融业务、境外资产、境外投资、去杠杆等事项的管理,做好风险防范。

   [编辑: 张珍珍]

相关专题:2017"三民"活动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三民 民生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