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一线说困局
食品打假,常被高墙绊住
取证难:守着河道“捡证据”
“门口狼狗直叫,门外能听见洗碗声,可车里面我们只能汗流浃背地等着。”市卫生监督局稽查科主任亓蓉回忆起去年检查李沧一个黑作坊时的情景,仍会感到头皮发麻。
去年9月,市卫生监督局接到举报,说李沧有一处从事消毒餐具生产的黑作坊,亓蓉等3人先穿着便衣到黑作坊附近“卧底”调查。“当时只有举报说有黑作坊,可是明确位置并不知道,我们只能慢慢排查,还跑到附近的一条河下游等着捡包装材料,最后按照包装材料上面的电话冒充饭店联系买餐具,终于找到了大体位置。”亓蓉说。
锁定黑作坊位置后,亓蓉和同事开车到黑作坊附近蹲守,门口是条大狼狗,亓蓉在外面都能听见里面传出的清晰洗碗声,可难题出现了,敲门没有人答应,硬闯肯定会暴露身份,只能在车里面耐心等待。后来,他们终于等到里面人开门出来送货,赶紧穿了制服顺势进去,一些女工正在院子中洗着餐具,盆里水混浊不清,现场又脏又乱……
“我们经常吃闭门羹,不是说企业负责人不在,就是说现在没有生产……”亓蓉表示,卫生监督部门在对消毒餐具企业检查中缺乏实质性的执法手段,碰上没有证的黑作坊,没有工商部门的协助,就不能采取处罚措施。
执法难:一道高墙绊住执法
到今天为止,王家富和卜瑞华都已有至少十年的食品打假经历。他们从部队转业后来到市质监稽查局,在稽查大队负责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
在王家富的记忆中,对黑作坊的整治最凶的时候是在2004年至2006年。那时,城乡接合部的小作坊比比皆是,举报线索也多,他们每天马不停蹄地奔波,经常没有节假日,有时一天就要跑两三个县市。明明知道里面在造假,但就是进不去门,这种无奈,几乎伴随着每次执法检查。王家富说,敲门进去吧,里面的造假者警惕性很高,等你亮出身份敲开门进去,里面的加工现场早已收拾完毕。如果翻墙进去,危险不说,也不符合执法规定,“唯一的办法就是等,他们总有开门的时候,只要一开门,我们就上去”。不过,等待的成本很高,经常都是一宿一宿地等。
对此,卜瑞华也深有同感 。作为打假主力,对他来说,熬夜等待伺机而动,早已是家常便饭。2008年,这一尴尬的执法现状有所改观。省质监局为青岛质监局配备了新型执法车,执法车上带有可伸缩的摄像头,车开到加工点院墙外,摄像头在院子上方一扫而过,拍摄下来的画面可通过视频设备同步传播到执法车里的电脑上,这样,里面的生产情况可及时掌握。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