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萧写小说,联系上鲁迅 1934年秋天,
萧军写完了他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
萧红则完成了长篇小说《生死场》。书写出来了,但写得怎么样?怎样出版?心中没有数,他们想到了鲁迅先生。
那是因为萧军一次听孙乐文说,他在上海内山书店见过鲁迅先生,这一点提醒了萧军。他想把信寄给上海内山书店,转给鲁迅。因为当时当局正采取高压政策,为安全起见,孙乐文建议他把通讯地址写成“
青岛广西路新4号荒岛书店”。万一出现问题,孙乐文可以推说不知道 ,是顾客未经书店同意随便写的。就这样,萧军给鲁迅先生写了第一封信,在信中他未用刘均或刘军,而是第一次使用了“萧军”这个名字。
本来二萧并没有抱多大希望,然而鲁迅立即写来了回信。当孙乐文把信转给萧军时,他和萧红高兴地跳了起来。二萧把《生死场》的抄稿,连同二人已经出版的《跋涉》,附了一封信一起寄给上海的鲁迅。信里还有二人离开哈尔滨之前的一张合影。
就在这时,青岛党组织遭到破坏,舒群夫妇和倪鲁平等人被捕 。萧军在《青岛怀踪录》中写道:“一夜,孙乐文把我约到栈桥,给了我40元路费,并嘱咐我们应及时离开青岛。我与萧红得此消息后,即约同朋友梅林,躲开了门前派出所的警察和特务的监视,抛弃所有家具,搭乘了一艘日本轮船的四等舱逃离前去上海。”
二萧到上海后,见到了鲁迅先生。在鲁迅的支持下,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生死场》出版,鲁迅亲自作序。《生死场》注明“1934年9月9日写于青岛”,出版时署名即为“萧红”。正是萧红正式采用这一笔名,她要与自己的爱人同姓。
鲁海讲述萧红的“三个男人” 那时,中国左翼文学一下子多了两个实力作家。然而,在上海期间,二萧感情开始出问题。在作家月下看来,这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包括萧军对待感情的态度,还有他的大男子主义,虽然他认为萧红有一定才华,但比不上自己,算是自己的附属、陪衬。当越来越多人认为萧红才华在萧军之上时,二人的矛盾就变得尖锐。
1938年,二萧在西安正式分手。当年5月,萧红怀着萧军的孩子,在武汉嫁给了作家端木蕻良,这个孩子未能保住。此后,萧红辗转飘零,1942年1月22日,萧红在香港与世长辞,在战火纷飞中,寂寞地离开人间,享年31岁。萧红临终前,端木蕻良已离开香港,她的身边是另外一个作家骆宾基。
近年来,关于萧红的影视剧中,常常有“萧红和三个男人的故事”之类说法。鲁海先生对城市信报记者表示,这些说法太过八卦。而且,鲁海先生曾经和这三个男人见面并交谈过,目前尚在世的青岛人中,这可能是绝无仅有的了。
1979年,鲁海首次给萧军写信,后来又寄去一张观象一路1号的照片。随即收到了萧军的回信,信中附诗《题青岛观象一路1号故居》:近蒙鲁海同志赠以青岛观象一路1号,前所故居小楼照片,感成二律以志。其中第二首正文为:“生离死别两浮沉,玉结冰壶一寸心。缘聚缘分原自幻,花开花谢罔怆神。珠残镜破应难卜,雨走云行取次分。尽有伯牙琴韵在,高山流水哪堪闻。”其中隐隐仍有萧红的影子。1986年夏天,萧军重来青岛,约鲁海和耿林莽见面。送行之时,鲁海大着胆子问:“您与萧红究竟怎样?”因为,有文章说萧军对萧红不好。对此,萧军说:“我那时确实脾气不好,常对萧红发火。”鲁海先生对城市信报记者说,那一次萧军亲口承认“打过萧红”。鲁海写给萧军的信,一般都是萧军夫人王德芬代回信。王德芬是大家闺秀,和萧军在兰州结合。
1950年,作家潘颖舒请骆宾基来青岛做讲座,鲁海去听了,并参加了座谈。报告中,骆宾基说,在上世纪30年代的女作家要数萧红最好。
端木蕻良1937年到过青岛,写了散文《青岛之夜》。上世纪八十年代,鲁海曾专门去拜访他,问起萧红时,端木未多言,对萧军他更是一个字不提。
鲁海先生说:“不知道电影《黄金时代》是怎样讲的 ,但希望不要乱说。”鲁海先生最喜欢萧红的
作品《呼兰河传》,对于她的绝笔更是念念不忘:“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还有,“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一代才女的夭亡令人扼腕叹息。
鲁海先生还提到,因为特殊的年代,还造成了很多人生的错乱。比如,当年舒群被捕后便和妻子倪青华失去联系,到 1980年仍苦思“青华而今安在”。萧军也在寻找倪青华。而实际上,倪青华一直健在,曾任郑州某学校干部。但因为姓名变迁,舒群当年的名字是李书堂,萧军的名字是刘均,倪青华根本想不到两个名满天下的作家,竟是自己的故人。至于孙乐文,黄宗江等人一直认为他在抗战中牺牲,实际上,孙乐文在解放后曾任抚顺市秘书长。而那一时期,萧军也在抚顺。二人在同一城市,竟互不知晓,着实可叹。
文/图 城市信报记者 王学义(未经城市信报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