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里的梦想与一无所有的力量
关键词:创刊 十五年前的今年,一份全新的报纸在青岛潍县路诞生,不像现在,我们可以用“市民最喜爱”、“全国都市报10强”来形容,那时的半岛都市报还只是一张“白纸”,等着报纸人为其画上色彩。
在筹办报纸初期,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有志之士投入到半岛大家庭,打算“高薪改善生活”的离开了,留下的则是一些“我能吃得了苦”、“我真心想做新闻”的一批人,这些人,是报社创立的“资深人士”,说起那时的故事,几乎每个人的眼睛里都闪烁着“幸福”,那是不可多得的一种经历,辛苦挫折退却之后,留下的是永恒于记忆的“幸福之花”,以至于现在讲起那些故事,每个元老都会给人种感觉:“我当年也那么拼过,真过瘾,值得!”
萌芽/1999~2000 为了梦想,拼几回又何妨? 见证人:刘延珉,半岛都市报新闻评论部首席记者,四度获得全国新闻摄影最高最权威奖项——“金镜头”奖。
见证语录:当“努力”、“拼命”成为一个团队的“时尚”,成功只是水到渠成的事。
双面彩印 岛城第一份 1999年6月份来半岛都市报的时候,刘延珉已经35岁了,他之前做过司炉工 、做过共青团工作,还在《火车头报》工作过,按理说,他的事业正逐步上升,薪水待遇相当不错 ,来半岛都市报是“冒险”。
“ 当时说创新精神 ,报纸管理理念都是虚的,我最看重的,是这个报纸是双面彩印的,这在青岛漫天的黑白印刷报纸里,是绝无仅有的,这报纸能行!”
在报社创立之初,办公条件的恶劣常人难以想象。“ 记得第一次开大会时,桌椅板凳还是我从儿童福利院借来的,然后我们自己人搬到半岛都市大酒店楼上。没有人说苦,没有人说累,只是觉得心里过意不去,一个原本需要帮助的群体,竟然还要来‘援助’我们。”
刘延珉说,至今,他对儿童福利院都很有感情,从1999年到2008年的每一年春节,他都会带孩子去福利院过,平时他也经常去福利院看望孩子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怎么会忘记?如果做不出点成绩,我心里过不了感情这一关!”
这报纸,将来肯定行! 半岛都市报创刊初期,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堪称大问题,不用说采访车,就连摩托车和手机都没有,更多的是靠公交车、步行和公用电话。“市场上一个胶卷是19.8元,批发是16.3元,我们想了个办法,买了大盘胶卷,然后在暗房里自己剪成小卷,这样成本就下来了。试用期记者月薪300元,即使正常坐小公共汽车、吃饭,每个月的花销也要500元以上,大家都是自己掏钱采访,但没有人抱怨,大家都在拼了命地干活。”刘延珉说。
报社运营了一年后,大家的工作条件好了些,而这个“条件好”也只是相对的。刘延珉能买得起摩托车了,是二手摩托,类似于“老头乐”那种,除了喇叭不响,其他地方都响。“知道老市立医院门口那个大上坡吧?每次到那儿,我都得下车推着,然后加着油门才能上去,旁边的人看了都觉得好笑。”这又何妨,“老头乐”阻挡不了半岛都市报记者采访的脚步,也没有人在意这些东西,大家更关心新闻是不是够好,市民是不是关心,当“努力”、“拼命”成为一个团队的“时尚”,成功只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我是来自中国的记者 创刊初期,一天发6个头条,一个月发127张照片,让时任大众日报摄影部主任的孙京涛都忍不住感慨:“你一个月干了我们一年半的活。”
刘延珉总是冲在新闻第一线,无论是在地震灾区还是南极的冰雪天地,他都会第一时间发回图文并茂的稿件。在半岛都市报工作的这些年,单地震区的采访,刘延珉就跑了六个:汶川、玉树、彝良、芦山、定西地震、还有日本福岛地震,几乎每一次地震采访的背后,都有危险跟随。这次云南鲁甸地震,他又第一时间出现在了地震灾区现场。
众所周知,日本福岛地震导致了核电站材料泄漏,即使放射性的尘埃粘在身上,都是相当危险的伤害。国内不少记者到了日本,由于重重困难,分别在福岛四周甚至更远的地区采访,而刘延珉则跟随中国总领事馆,进入到了距离福岛只有38公里的地方,拍摄到了第一手珍贵照片。不仅如此,刘延珉还成功迎接52名中国侨民从辐射区出来,在同胞的眼中,他并不是半岛都市报的记者,更是中国记者的代表。
“五宗最”快问快答
从业以来经历最难忘的事 2012年采访彝良地震,部队正在处理山体滑坡埋住的路面,突然新的山体滑坡发生,半截大山滑下来 ,我正在拍照 ,险些被埋住。后来贵州都市报记者跟我说,他在现场拍到了一位记者,给他印象深刻。拿到照片一看 ,原来就是我自己的背影。
感觉自己最艰难的时刻 工作初期报社使用胶片相机 ,我每天都要来回跑 N 次信息城冲洗照片 ,那时候跑的路,不是现在能够计算的,而且很多时候没有资金支持,所以会感觉困难一些,不过都扛过来了。
最有成就感的事 工作这些年以来,能够把那么多新闻呈献给读者,并且帮助了很多需要帮助的人,这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最遗憾的事 我来半岛都市报工作时,孩子刚读小学二年级,从那到孩子毕业,我从来没有接送过孩子,觉得没有陪伴他一起成长,很内疚。
最大的成长收获 我喜欢做一个全天候的记者,这种行走在路上,用镜头和笔记录中国变迁的感觉,真是好极了。文/记者 贺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