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力量:半岛都市报创刊15周年大事记

2014-08-08 14:39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

  见证人:刘鑫,热线新闻部副主任

  见证语录:每当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我都会非常“冲动”,这种感觉就像“打了兴奋剂”。

  “小杨帆”报道引起关注

  2006年,刘鑫和同事郑成海、黄超采访气垫床砸伤三人的事件,从表面来看,这是一起简单的突发事件,但其背后的故事却相当“丰富”,小杨帆的父亲杨晓辉经营气垫床生意,当天由于风大,气垫床被刮倒后,不慎砸伤了三个工人,杨晓辉第一时间给三位伤者以关怀,并时常去医院看望关心,当三位伤者得知杨晓辉 3岁的女儿患白血病后,一起放弃了医院的治疗,提前出院,并给小杨帆送去了现金用于疾病治疗。

  这篇“背后”的报道刊发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短时间内,小杨帆的父母就收到了青岛热心市民的大量援助,小杨帆的病情牵动着很多读者的心。不久,小杨帆开始被全国媒体关注,包括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讲述》等栏目都进行了跟踪报道。

  用新闻报道传递社会正能量

  作为一名热线的“老兵”,刘鑫敬业精神向来有口皆碑,他始终奔波在采访第一线,行走在危险之间,在很多重大报道上都活跃着他的身影,其中的一些报道先后获得大众新闻奖一等奖,山东新闻奖一等奖。

  刘鑫认为,记者首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自己的新闻报道传递社会正能量。今年2月份,刘鑫和同事徐新东的新闻作品《冰窟救俩娃,他再也没上来》报道了莱西69岁的农民葛中科老人英雄事迹,得知老人的家庭困难后,连续10多天刘鑫往返于老人家中和报社之间,几乎每天都加班加点,通过刘鑫的报道,老人的事迹上了《新闻联播》,并感动全国。

  “五宗最”快问快答

  从业以来经历最难忘的事


  采访汶川地震,灾区所见对我的心灵是一次洗礼。

  感觉自己最艰难的时刻

  2011年年底,因为一篇舆论监督报道,我连续几个晚上遭遇陌生男子的威胁和恐吓,这期间恰逢对象怀孕,非常担心家人的安危。

  最有成就感的事

  2006年夏天采写的“海星吃鲍鱼”,该系列报道不仅使青岛的养殖户降低了损失,也使青岛市民和游客参与到了捡拾海星的爱心活动中。

  最遗憾的事

  面对采访对象的求助,自己无能为力施以帮助,只好给捐点钱。

  最大的成长收获

  一个优秀的记者不是刊发多少作品,也不是获多少奖,而是要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文/记者 贺鑫一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