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萧军在青岛的足迹:漂泊中的驿站(图)

2014-10-14 10:03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姓名:章海宁

  简介:1965年出生,江苏淮阴人,记者、萧红研究学者。黑龙江省萧红研究会副会长、萧红文学馆馆长,《萧红全集》、《萧红印象》丛书(六卷)主编,著有《萧红画传》等。

  记者:对于萧红籍贯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是莘县董杜庄镇梁丕营村,一种说是在胶州,哪一种说法更有根据?

  章海宁:萧红的祖籍地在山东莘县,而不是胶州。萧红姓张,原名张迺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用的笔名。张氏始祖张岱乾隆年间从山东闯关东到辽宁朝阳,后迁到吉林榆树,他的三个儿子后来到黑龙江阿城、宾县等地垦荒置业,到萧红那一辈已历六世,发展为庞大的张氏家族。张氏家族在1935年编印了《东昌张氏宗谱书》,也就是研究者常提到的张家家谱。《东昌张氏宗谱书》用铅字印刷,“宗谱书”自四世起,成年人多有照片,是萧红研究的重要资料。该家谱的序言有张氏家族从山东到东北的完整、翔实的记载。2010年黑龙江省作协筹办黑龙江文学馆时,复制了萧红侄子张抗先生提供的《东昌张氏宗谱书》,当时复制工作由我负责,所以能看到“宗谱书”的全貌,并对其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据“宗谱书”记载,其先人(指张岱、章氏夫妇)“居山东东昌府莘县长兴社杨皮营村”。2013年,我去莘县实地踏访萧红的祖籍地,据莘县政协及当地史志部门提供的资料,确认莘县的董杜庄镇梁丕营村即是张氏的祖籍地。因为张岱和章氏都是贫苦的农民,他们都不识字,后代将“梁丕营”误传为“杨皮营”是可能的。并且村中还有很多的张氏传人,也有先祖闯关东发迹的传闻。

  记者:您怎么评价萧红、萧军在青岛的生活?是不是他们一生中最平静的岁月?

  章海宁:萧红与萧军都在《青岛晨报》工作(萧军编副刊,萧红编《新女性周刊》),生活比较安定。又加之舒群夫妇的帮助,心情较之哈尔滨的白色恐怖时期要放松得多。但后来舒群夫妇被捕,还是给二萧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他们不得不离开青岛。二萧在青岛期间,除了报社的工作外,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写小说,萧军写《八月的乡村》,萧红则续写她的长篇小说《麦场》。《麦场》完成于1934年9月9日,为了庆贺这部小说的完稿,二萧还请他们的同事梅林来家里吃饭。据梅林回忆,萧红在青岛期间还有一篇叫《进城》的文字发表在《青岛晨报》上,我曾在北京、济南、青岛多地的图书馆、档案馆中寻找那一时期的《青岛晨报》老报纸,但一无所获。我怀疑这篇《进城》的文字或许是《生死场》中的“金枝进城打工”的片段。萧红在青岛期间还结识了一些喜爱文学的青年学生,据当时曾到过二萧家里的一位女学生回忆,萧红当时身体很不好,咳嗽得厉害,萧红甚至连买药的钱也没有。这说明二萧到青岛后虽然生活平静,但经济条件没有大的改善。后来《青岛晨报》无法坚持后,生活更为拮据。若不是中共地下党的资助,他们连筹措离开青岛的路费都成问题。但总的来说,青岛是二萧的福地,他们在这海景宜人的城市各自完成了他们的成名作,并与当时文坛领袖鲁迅通信,终使他们坚定了写作的信念。对二萧来说,这是他们人生中一个重要转折。

  记者:二萧分手的原因是什么?和萧军在一起时,萧红是不是忍受了不少,包括家暴?

  章海宁:他们的分手有性格上的原因,也有健康的原因,还有创作观念的问题,但核心是萧军对情感的不忠,这一点萧军自己也是承认的。萧红天生倔强,不知妥协。两人的身体健康也差别很大,萧红瘦弱多病,萧军强壮粗暴。一家报纸说,二萧分手是因为萧红满足不了萧军的性需求。这显然是在误导读者。萧红多次尝试逃离萧军的控制,但召唤她回去的都是萧军。

  家暴有多种。客观地说,萧军虽然粗鲁,但不是经常对爱人施以拳脚的男人。萧红被萧军殴打,在很多文本里被过度想象了。萧军承认打过萧红,但只有一次。那一次也是萧红先动手冲向萧军,萧军急了,顺势把萧红按到床上揍屁股。萧军是个直汉子,他应该不会在这个问题上故意遮掩。萧红眼睛的受伤,很多人将此作为殴打萧红的证据,但萧军自己却不承认,萧军的记忆里为什么会如此,也许确实是萧军醉酒状态下误打。应该说这也是偶尔发生的。但家暴还包括冷暴力,萧军在日记中多次表达对萧红的不满,要静待萧红提出分手,可能冷暴力已经是他们夫妻间的一种常态了。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萧红 萧军 青岛足迹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