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大学图书馆更有未来

2014-11-30 09:00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邓海建

  成都11所高校的图书馆将于12月1日起,免费向社会正式开放,包括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市民可在开放图书馆的高校免费办理借阅证,图书馆具体向社会开放的时间、范围,由各高校根据其具体情况自行决定。(11月29日《成都商报》)

  大学之大,不在建筑与面积,而在格局与胸怀。大学为什么要开放图书馆?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回答:一来,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约有1800所,藏书总量已达 6.6亿册,而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藏书量只有4亿册,高校图书馆拥有网络版电子期刊的 65% ,而公共馆仅为28.6%,高校图书馆的藏书资源远远超过公共图书馆。如果这些馆藏资源能得到最大化利用,文化生产力的转化必会带来惊人的经济社会效应。二来,此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日读书时间不足14分钟,上网时间超过50分钟;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浅阅读盛行、碎片化阅读成风,那么,要逆转这个现象,作为社会知识教育中枢的高校,自然也责无旁贷。三来,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几乎都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国内高校的铜墙铁壁早已备受诟病。即便从投资主体来看,国字号高校将图书馆、运动场等公共资源“敝帚自珍”,不仅没有合理逻辑、造成资源浪费,且让大学疏离于社会,悖逆了教育的旨归。

  开放高校图书馆,是大势所趋。早在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二十一条就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今年,从安徽到江苏,各地要求大学图书馆开放的制度设计并不鲜见。当然,开放是有成本的,尤其是在大学自习室“一位难求”的语境下,如何平衡好开放的社会责任与校内的教育供给之间的关系,需要决策者有更精准理性的判断、更睿智科学的管理能力。

  有了开放新政 ,更要有开放思维。大学图书馆的开放,不仅在于把门打开,更要“有‘读’无类”。正如从2003年起,杭州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而当乞丐越来越多,有市民不满,馆长褚树青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离开。”高校图书馆,恐怕也得有更开阔的胸襟与气度。此外,如何避免善政“叫好不叫座”,也需要高校、地方部门有主动作为的姿态。毕竟,吸引市民去高校图书馆坐坐,显然比打开馆门更任重道远。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让市民爱读书、有地方读书,高校责无旁贷。高校图书馆应以知识创新、文化传承为核心,紧跟用户需求。开放的大学图书馆,在改变个体命运与城市品性的同时,也会更有未来。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