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我妈是我妈"的荒谬与现实

2015-04-09 08:51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韩金惠

  北京市民陈先生一家三口准备出境旅游,需要明确一位亲人为紧急联络人,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可问题来了,他需要提供他母亲是他母亲的书面证明。可陈先生在北京的户口簿,只显示自己和老婆孩子的信息,而父母在江西老家的户口簿,早就没有了陈先生的信息。最终,陈先生向旅行社交了60元钱,就不需要再去证明他妈就是他妈了。(4月8日《人民日报》)

  摔倒证明、无违法乱纪证明、钱财属合法所得证明、不扰民证明……这些看似荒唐的“奇葩证明”,很多人在生活中还真就碰上了。但令人不解的是,都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为什么还需要书面证明?为了这些五花八门的证明,老百姓往往要东奔西走跑断腿,如此折腾真的有必要吗?

  陈先生被要求书面证明他和他母亲是母子关系,这一难题最终却通过向旅行社交60元钱“圆满解决”。既然花钱就能免,说明这样的证明并无必要。除此之外,基层社区也为开证明所累—— 社区最初只开具居住证明,不知从何时起,居民开始集中找社区开具各种证明,每天都能遇见“奇葩证明”,但有些证明或者涉及辖区外的居民,或者证明内容超出社区的管辖范畴,社区也没有办法开,结果往往是开证明的人和社区两头都一肚子怨气。

  “奇葩证明”既然没有必要,为何仍然大量存在?工作人员说,“就是这么规定的”,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职能部门间相互推诿踢皮球,谁也不愿担责。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如果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能够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公民基本情况共享,让老百姓的问题实现“一站式”解决,根本不成问题,“证明我妈是我妈”的尴尬也就不会出现。说白了,“奇葩证明”还是职能部门缺少服务理念。

  除了理念问题之外,“奇葩证明”的背后有时还存在着利益问题,伴随着奇葩收费。为了开具所谓的证明而付出了成本,到头来还不一定能办成事,这样既损害公众利益,又为资金滥用和权力寻租留下了空间。以陈先生的例子来说,向旅行社交的60块钱最终进了谁的腰包,我们就不得而知。这也提醒政府部门在继续推进简政放权的同时,必须落实权力清单、清理乱收费行为,管住权力任性。

  广州市政协委员曹志伟通过调研梳理发现,国人一生最多可能要办400多个证件,其中常用的证件、证明103个。这其中不知包含了多少“奇葩证明”。“奇葩证明”不是一笑而过的幽默,“不是在办证,就是在办证的路上”,这样的现实应该终结了。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