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把体育课当主科还远远不够

2016-09-27 11:18   来源: 青岛早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赵亚麟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体育成为中考必考项目”的要求,根据《指导意见》,中考的录取计分科目将由语文、数学、外语加上体育4个科目构成,其他科目均成为选考科目。《指导意见》将体育上升到了与“语数外”三大主科同等的地位。(9月2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

  去年年底,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家体育总局等10个部门共同组织调研的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我国的高中生、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继续呈下降趋势,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且继续呈现低龄化倾向,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与2010年相比,19岁至22岁年龄组男生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下降,以50米跑为例,该年龄段城市男生、乡村男生、城市女生、乡村女生的成绩,分别平均下降0.07、0.04、0.04、0.01秒。而与1985年的指标相比,这个下降幅度更是触目惊心。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年轻一代的体魄、意志和品质就是一个国家未来的竞争力。体质不强,何谈栋梁?现在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社会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却在下降,原因何在,应对之策如何,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与研究。显然,这次教育部将体育课上升到与“语数外”同等的主科地位,就是为了扭转当下青少年身体素质不断下滑的现实情况。

  然而,将体育课拿到主科里面,真的可以起到预想的作用吗?教育部这次在全国范围内作出 “中考必考体育”的要求,其实在很多大中城市,体育早就是中考的必考科目,可这却形成了一种为了中考过关而“临时抱佛脚”的应试体育现象。短时间内大量的运动量,固然可以让学生的体育成绩快速上升,以达到考试标准,可这样不科学的训练方式,却会让很多学生对运动产生抗拒畏难心理,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产生反作用,与原本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初衷背道而驰。另外,应试体育往往只强化必考项目,如长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曲臂悬垂等,而对其它不考的体育项目根本不会涉及。这样枯燥的、为了锻炼而锻炼的行为,更是不会培养出学生的运动兴趣,甚至让学生对体育课“敬而远之”。就算这样的应试体育可以暂时提高学生的身体指标,但体育真的成了用完就扔的“敲门砖”了。

  体育是否成为主科其实并非关键,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让运动与兴趣结合,让学生掌握和喜欢上一项或者几项即使毕了业、结了婚、有了孩子,都会坚持不懈、伴随一生的运动项目——而不是为了考试多加几分而被迫运动。

  除此之外,当下我国多数城市的中小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场所严重缺乏,闹市中“生存”的中小学校,有的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操场,而在偏远地区的学校,可能更是缺少体育活动场所和相应器材。此外,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资源相对不足,很多地方的体育老师是由其它科目的任课老师兼职,连起码的运动知识都不具备……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的目标同样是空中楼阁。

   [编辑: 焦琳]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