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供暖"为何总是季节话题?

2016-11-02 08:56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木须虫

  冷空气频繁来袭,北京气温持续走低,今年是否会提前供暖?市城市管理委供热办相关负责人10月31日表示,本周将召开第二次气象会商,对11月7日前后即将出现的一股冷空气进行研判。如果在法定供暖日11月15日之前连续5天平均气温低于5℃,有可能提前供暖。(11月1日《新京报》)

  每到10月底11月初,“提前供暖”总会成为北方城市的焦点话题,特别是气候异常,冷空气频繁,居民的诉求就越强烈。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到底是居民去适应标准,在寒冷煎熬中等供暖日的到来,还是供暖去适应体感的温度,看天供暖让居民享受到及时的温暖?毫无疑问,后者更符合社会的期待,更能满足民生的期盼。

  虽然在现行的供暖机制中,也保留了提前供暖的弹性设计,即在法定供暖日之前连续5天平均气温低于5℃,经过会商后实行集中供暖,如北京近10年曾两度会商作出提前供暖的决定。但是,会商机制要走程序,耗时间,很难及时启动,而连续5天的低温条件,也不匹配季节交替温度剧烈的变化,更不符合居民体感的反应。事实上在集中供暖的规定中,保证室内温度18℃是标准之一,如今室温接近冰点难道反而是可承受的?无疑,“提前供暖”的机制设计本身存在缺陷。

  要想“提前供暖”不总是季节性话题,根本的出路恐怕不是在“提前供暖”机制上修修补补,而应在政府改革供暖体制方面,放活供需调节上更进一步。政府对供暖大包大揽,资金投入也是无底洞,而资金的利用效率无法达到最优。比如,一些城市提出推行热计量收费模式多年未有进展,企业依赖于政府补贴,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是原因之一,这也限制了供暖企业灵活供暖的积极性。说到底,“提前供暖”也是民生保障方式与理念的体现,对于普适性服务类的民生保障,应当转变思维理念,多运用市场的办法,用消费的杠杆来调节供需关系。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