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学义
殡葬从来都是一件大事。从长远来看,传统的丧葬方式终究要转变,生态葬正是方向之一。不过,转变需要一个过程。相关部门还需运用智慧,借鉴以往经验教训,进一步做好服务,用切实的努力移风易俗。 今天是清明节,一个寄予哀思的日子。
从古至今,殡葬一直都是人们极为看重之事。俗话说“生死事大”“死者为大”,这是中国人传统生命尊严和养老送终观念的一种体现。通过一定的仪式让逝者得到安息,尊重人类生命的最后归宿,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不容置疑的。
这些年来,关于应该选择何种殡葬形式,一直都是一个话题。而现实之严峻,也早已无法回避。在城市,墓地正变得越来越昂贵,单位面积的墓地价格,动辄数倍于住宅价格;在乡村,大量良田被墓地占用,让本来就已锐减的耕地面积,雪上加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政府部门着力推行殡葬改革。
可以看到,生态殡葬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民众的支持。比如,为了节约土地资源,岛城多年以前就推行“壁葬”。壁葬墙正面分布着井字形的壁葬格,大小可放入骨灰盒。格位口用石材封死,石材外表面当作墓碑,刻上碑文。一面壁葬墙上,能容纳百余个骨灰盒。清明期间,壁葬区一律禁止烧纸,全部使用鲜花祭奠。“经济实惠,也节约土地,这种方式挺好的。”这是一位市民的态度。
生活在海滨城市,岛城市民对海洋有着深厚的感情。海葬作为一种生态殡葬形式,也已经被部分市民所接受。应该说,除了市民的观念改变之外,这也与相关部门的努力密不可分。为推行海葬这一形式,相关部门做了不少工作,包括:加大费用减免力度,减免标准提至1000元;改变海葬方式,取消用纸盒盛装骨灰撒海的形式,启用可降解环保海葬坛;解决船次有限、预约不上的问题;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满足家属低调送别故人的愿望,等等。
今年下半年,青岛市殡仪馆计划在馆内西山建生态葬公园,开辟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生态葬法。很显然,生态葬是殡葬形式的一种创新,目前正在全国各地广泛推行。这样一来,逝者既能满足“入土为安”的愿望,又能与碧树、鲜花、绿草同眠,客观上也可以缓解殡葬压力。从北京、浙江等地的反应来看,生态葬已为不少市民所接受。比如,仅浙江安贤园这一处陵园,已有近千人选择生态葬。
从长远来看,传统的丧葬方式终究要转变,生态葬正是方向之一。不过也要看到,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不可操之过急。相关部门还需运用智慧,借鉴以往经验教训,进一步做好服务,辅以经济调节手段,让殡葬形式更富人文关怀,用切实的努力一步步移风易俗。殡葬是一个关乎全社会的重大课题,还需要传统文化学者、建筑规划专家和社会学家等集思广益,探寻答案。
“厚养薄葬”也是我国的一句古训。当亲人在世时,应该给予更多孝心与尊重,去世后则要选择适当的形式寄予哀思。只有所有人共同努力,社会才能良性发展,孝道才可代代传承。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