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观象山的历史记忆:穹台窥象风云百年(图)

2014-04-15 09:30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城市的“定盘星”青岛经纬度坐标设在山上,“望火楼”曾是城区制高点

  “美呀,美呀!青岛的夜!静穆的天空,吹起静穆的风。静穆的风,盘旋在静穆的山峰。”

  ——1934年,王亚平《青岛的夜》

  如果有人问您青岛在哪里,您可以说这里地处于山东半岛南部,位于黄海之滨。但用作科研描述及坐标定位时,这座城市的经纬度则为“东经120°19′,北纬36°04′”,那么这个点到底是青岛的什么位置呢?

  “青岛城市的经纬点就在观象山上,就在老办公楼旁边的一个屋里。”青岛观象台的工作人员张艳介绍,在地面上每移动30米,就会造成经纬度定位中1角秒的偏差。而为了确定一座城市的标志位置,则会选用一个固定的经纬点来标示,青岛的城市坐标点就设在了原观象台子午仪室内基墩的中心位置上。“这个房子现在还在,原来房顶是一个可以开启的铁木百叶窗。后来‘大炼钢’的时候,把这个顶给扔进土炉里了,之后才换成了现在的砖瓦顶。”张艳介绍,早在1926年,青岛观象台的科学家作为我国唯一的代表团,由高平子等人率队参加了第一届万国经度联测,并取得优异成绩,万国经度测量委员会主席弗利事后还致函青岛观象台,指出“所测经度成绩优良,概

  为各国所钦佩”。1933年,青岛观象台再次应邀参加第二届万国经度测量。这两次国际经度联测工作,是我国天文界参加国际合作的开端,并以优异成绩为我国取得荣誉。如今 ,在观象山顶上还立有万国经度测量纪念碑,这是1987年落成的。此外,高平子还是我国最早利用天文望远镜观测研究太阳黑子的人,1925年他利用青岛观象台德国时期留下的赤道仪,连续观测太阳黑子的活动,并每日绘图一张,这些资料至今仍存。而为了纪念高平子对天文界的贡献。1983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除了是城市的“定盘星”之外,观象山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永久性水准原点所在处。“这个原点是用来测量各地海拔高度的,我们说珠穆朗玛峰有多高,泰山有多高,都是靠这个点测出来的。”张艳介绍,在观象山上还有一个造型神秘的石头小屋,外面有两层高栅栏,内部还有三道铁锁。屋内则是一口2米深的旱井,井下还有一块球型水袋玛瑙,玛瑙顶端一个红点则标明了“此处海拔高度72.260米”,这便就是我国的“水准原点”。“咱们国家的海拔高度是以黄海海平面平均值为准的,但实际操作中不能去海上测,而且海浪一变化就找不到了。所以就以观象山这个点为准,测量出结果后,再加上72.260米。”

  这座位于“城市中心”的观象山曾被认为是青岛观赏夜景最好的地方,当年诗人王亚平登临观象山,留下了一首诗《青岛的夜》,诗中写道:“美呀,美呀!青岛的夜!朦胧的星,朦胧的月。朦胧的灯火,照着朦胧的山色。”而除了赏景以外,这里还曾是老青岛的“消防指挥中心”,位于观象山西麓的八角形“望火楼”始建于1905年,高16米,沿内旋梯的走向镶嵌着几个粗石台的小窗,顶部的8根花岗石立柱,撑起最上面两折铜皮屋顶,这里一度是德占时期的市区的制高点,为青岛的地标性建筑。起先 ,这里是胶澳巡捕局消防观望台,曾24小时安排人员在此守侯观望,一旦发现市区有火情,楼内的值班员就会立刻拉响悬挂在楼顶的铜制警铃报警。先鸣乱钟30下,然后通过鸣钟的下数来通知消防队火场的位置,即市南区鸣一下,市北区鸣二下,依此类推 。1930年前后,青岛开通拨号电话后,望火楼的功能逐渐被电话报警取代。到上世纪40年代初,完成了历史使命的望火楼便被封闭。青岛解放后,这里还被用于仓库使用,因而留存至今 。只是2009年,望火楼在一场“维修”中坍塌,现为重建。

  ■蜿蜒的小路蒋介石、朱德都曾上山视察,观象路上遍布名人故居

  “患难交情五十年,濒经生死又开颜。松花江畔飘蓬日,观象山麓秋暮天。”——1979年,萧军《赠舒群诗》

  观象山的小路上,重叠着众多历史名人的脚印;他们中有知名的气象、海洋、天文学家,也有文学家、政治人物及社会名流。1947年,蒋介石曾登上观象山视察这里的观测工作。青岛解放后,朱德、肖劲光莅临观象山。而在山下蜿蜒的小路中也隐藏着许多文人往事。

  据鲁海介绍,蜿蜒在山下的观象一路修建于1918年日本占领青岛时期,最初只是一条名叫“千叶通”的小路,走势极不规则。它由江苏路口沿观象山向西而去,绕山转了半个圈。在中部形成一个“十”字,向北通向观象山巅,向南通往平原路,向西至望火楼,但都属观象一路。其中观象一路一号是作家萧红、萧军、舒群三人的故居。舒群本是哈尔滨人,上世纪30年代初期便在东北加入了共产党并开始文学创作,1934年初逃离伪满来到青岛,此后他又写信邀请萧红和萧军这对文学伴侣也来青岛定居,三人合住在一栋楼里。多年以后,萧军在文章中回忆说:“1934年夏天,我们从哈尔滨出走以后,于当年的端午节前一日到了青岛……我们在观象路一号一所石块垒成的二层小楼的下部租了两间房子,后来,我由楼下面又搬到楼上有‘太极图’那间突出的单间居住了。”在青岛期间,萧军萧红两人都在《青岛晨报》工作,期间萧军写成了自己第一部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而萧红则完成了《生死场》。那时萧红常用一只带柄的平底锅烙葱花油饼,烧俄国式的大汤“苏泼”,而萧军在报馆有一位好朋友梅林,则经常来这边搭伙吃饭。1934年秋季,青岛地下党组织由于叛徒告密,舒群被捕入狱,随后在狱中写出了《没有祖国的孩子》。而地下党组织也给了萧红萧军40元路费,要他们立即离开青岛。随后,二萧和梅林等人决定去上海,当时他们经济非常拮据,对于当时的狼狈情形,梅林写道:“将离开青岛那一天 ,悄吟同我将报馆里的两三张木板床带木凳,载在一架独轮车上去拍卖。”

  观象一路5号也是一处住过多位名人的故居,起初这里的主人是民主革命先驱陈干,他是同盟会的早期成员,后在青岛胶州路上创办震旦公学,1922年在参与“接收青岛”的过程中,他又表现突出,促成了青岛的顺利接收,被赞誉为“鲁案砥柱”。随后,来青岛定居的康有为也曾短暂在此居住过。再后来,出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的教育家林济青又住在这里,其子林仲龙如今仍在青岛,他回忆“我记得我们家住在观象一路上坡的第二个拐弯的地方,那其实是租的房子,但是住了很短时间就走了,因为‘七七事变’爆发了,家里人要逃难。”

  而观象二路则同样曲折,它从胶州路口向山顶伸展 ,分作两条,一条是可以通行车辆的正路,盘旋至山顶,一条是供人行的石阶路,也达山顶。观象二路1号是红色的圣保罗教堂,于1940年在观象二路建成。由俄国建筑师尤力甫设计 ,仿罗马风格,除教堂主体外还有一座24米高的钟楼,是老青岛五大钟楼之一。而据记载,物理学家、两弹元勋王大珩(héng)在青岛时曾住在圣保罗教堂旁,但已无法确定门牌号了。而观象二路10号则是与观象山上的石头楼同期建造起来的德式建筑,曾作为观象台台长官邸使用,从德占时期的台长梅尔曼到收回青岛后的蒋丙然都曾在此居住过。

  如今的这里青色依旧,却气象万千。就在不久前,一批德占时期记录的青岛气象资料由德国汉堡气象局送还青岛,参与了交接仪式的中国海洋大学气象学教授傅刚说:“我们常说气象万千,其实气象何止万千。有人说德国送还这些资料,是中国强大的表现。但我觉得这件事意义远远高于这个层面,这是一种文化的交融,是一种历史的见证。”的确,观象台那栋石头楼如今依旧傲立苍穹,那圆顶天文室也仍在“穹台窥象”,它们见证了青岛百年的风云变迁,也见证了无数历史人物对这座城市的文化贡献。

  文/记者 孙英男 实习生 孙艺嘉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观象山 历史记忆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