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占领青岛之后,蒋丙然就把望远镜的镜片藏到一个旅社里。抗战胜利后,又找回来装上了。” 姓名:孙立南
简介:1973年生人,现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台长。
记者:前段时间,德国汉堡气象局归还了一批百年前的青岛气象资料,但是是由青岛气象局接收的。咱们现在和气象局是什么关系?
孙立南:是两家各自独立的机构。青岛观象台是1898年开始建立的,一开始在馆陶路,后来移到
观象山的。1910年的时候开始建那个“石头楼 ”,那是观象台的老办公楼 ,后来1931年的时候又修了这个圆顶天文台,专门用来进行天文观测。不过 1957年的时候,我们这进行重新调整,现在只有这个圆顶的观测台是我们负责,而且正式名称叫“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是一个中央驻青单位,负责的主要内容是天象观测以及开展一些天文科普活动。你刚才说的那些资料,确实是当年在观象台记录,但是我们现在已经不负责气象了。
记者:您说的调整具体是什么意思?
孙立南:原来观象台负责的范围很广,气象、地磁、海洋、天文都归这管。1957年调整之后,气象交给部队负责,地磁交给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海洋就交给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天文就划给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了。所以现在咱们说的观象台已经不是最开始那个观象台了,被分解成许多部分了。
记者:我看到您的父亲以前就是这里的台长?
孙立南:是,我父亲叫孙寿甡(shēn),从1958年起就在这工作,直到2006年去世。他就是老观象台分家之后来的,一开始并不懂天文,是在这一点点学出来的。之前他是青岛二中的学生,学习挺好的,但由于富农出身,所以没法继续往上读。学校老师觉得他成绩还不错,就介绍到观象台来工作了。他对观象台感情很深,“文革”的时候红卫兵发现天文台这边有一块以前立的基石,上边有民国时期的纪年,就把这个石碑给凿掉了。当时天文台里还有一块详细记载建台情况的石碑,是以前的台长蒋丙然写的,嵌在墙上,也是民国时期的东西。我父亲看到红卫兵这个气势,就赶紧找张毛主席像把那个石碑给盖上了。所以这块石碑才留到现在。不过 ,他在这工作到1978年,观象台就被撤销编制了。
记者:撤销是什么意思呢?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孙立南:就是说观象台没有独立存在的意义了,房子划归给了中科院海洋所,然后这里也不进行观测了,没人管了。当时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撤走了,只剩下我父亲一个人在这坚守。因为他觉得观象台的历史很久了,连海洋所也是从观象台的海洋科分出去成立的,这样撤销是不行的,他就到处写信反映问题。而且继续用这个天文望远镜来观察天象,做相关记录,以表示观象台还能正常运作。那时从云南天文台来了三个人,要拆这个仪器,我爸不好阻拦,但告诉他们这个天文望远镜有6吨沉,你们三个人是扛不动的,后来人家说用汽车也得运回去,我爸就算了算上山的路,发现如果不拆沿途的民房那个运输车根本上不来山,这样就把这个仪器给留下来了。后来到了1993年,经过我爸近20年呼吁,这个台终于恢复建制了。
记者:您刚才说的这个望远镜现在还在用吗?会不会太陈旧了?
孙立南:还在用,挺好的。这是1932年装上的,是从法国进口的。现在都80多年了,还能用。这个望远镜最值钱的部分是两个镜片。一个20公分,一个32公分。这些事都记在我们台里边那块刻石上,就是当年的蒋丙然写的那块。1938年日本占领青岛之后,蒋台长就把这两个镜片取下来,藏到火车站旁的一个旅社里。到了抗战胜利后,王华文先生被任命为观象台台长,他就按照那个旅社老板留下的线索去把这个镜片找出来给安上了。
记者:那咱们观象台现在主要负责什么工作呢?
孙立南:主要还是天文观测和开展科普活动。其实,这些年观象山这一带的观测环境越来越差,因为靠近市区,空气污染、光污染都很重。白天有雾霾,晚上市区的灯又把天空打得太亮。这样看不清星星,所以我们现在经常去崂山或者到郊区去观测。还有就是我们这还有一个地磁房,是用石头盖的,而且所有的石头都进行了检测,保证它们不含铁,后来地磁科分出去之后,这个房子也就空在那了。
记者:那像神舟飞船经过青岛上空这事,是咱们进行观测吗?
孙立南:不是,这个有一个专门的机构,不是我们这边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