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转型看青岛】酷特云蓝:连续6年逆势增长

2018-07-13 11:15   来源: 半岛网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半岛网7月13日消息 十几年时间,投入数亿元,从一家传统的服装制造工厂转型为互联网平台企业,为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本……随着山东不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青岛市的不少民营企业也在进行着转型升级。近日,记者跟随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青岛市工商局、即墨区市场监管局,走进青岛酷特云蓝,深入了解该企业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经验做法。



  连续6年逆势高速增长

  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在服装行业尤其突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5月底,中国纺织服装、服饰业主营业务收入为9225亿元,同比增长7.7%。制造成本越来越高、利润逐年降低、库存压力剧增,在渠道电商化以及消费群体选择多样化的情况下,服装企业利润偏低等现状短期内仍难改变。

  

酷特云蓝企业外景



  一边是国内服装行业寒潮的冰冷,一边却是酷特云蓝连续6年逆势高速增长的火爆。当国内大多数企业为产能过剩、高库存头疼不已,苦寻新旧动能转型之路时,我们企业在2017年增加了一条生产线,却依然不能满足漫天而来的订单。来自欧洲、美洲、澳洲及国内的订单源源不断地进入到酷特云蓝的订单系统里,一件件颜色、版型、款式完全不同的个性化定制西装在车间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 每天4000件套定制服装在智能配套系统里完成配套,并被分拣发送到世界各地。

  十年艰苦探索实现个性化定制

  以工业化的智能手段、大数据系统完成自动制版,是完成大批量个性定制服装需要攻克的一大难关。制版环节是服装设计、加工与生产中颇为关键的一步,它关乎整套服装的造型。在传统的服装定制模式中,一个老裁缝一天不休息最多打两套版。而要达到工业化的效率,满足批量化定制的需求,不可能沿用传统费时费力的制版方式。当时张代理召集专家开会,研究机器制版的可能,却遭到了所有专家的反对。但在他的坚持下,CAD打版设备和自主研发的打版机床不仅让电脑自动制版成为可能,而且效率大大提高,精准度也丝毫不亚于拥有几十年经验的老裁缝。为了把服装的版型标准化,酷特云蓝建立了一个版型库,囊括了数量达几百万种版型,足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酷特云蓝自主研发的智能裁床



  现在,工厂接单后,可以根据客户的数据实时生成适合他们的版型,完全摆脱了对制版师的依赖,成本也大幅缩减。在制版的部门,我们看到一些来自欧美的客户数据,其中不乏较为少见的特殊身材客户,比如肌肉极为发达或腹部脂肪极多者。这样的客户在一般的成衣店很难购买到适合自己身材的西装,而酷特云蓝的版型库却能轻而易举地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版型库经历了建立三次、推翻三次的历史。建立一个版型库需要一年的时间,而推翻它则要根据大批量订单的实际制版操作情况进行验证。可想而知,其建立不仅是对技术的考量,更消耗了高昂的时间成本。

  

员工刷卡识别个性化定制指令



  人体数据的采集,即量体,对于大批量个性定制服装也是一个考验。在传统服装定制中,采集人体数据的人是量体师,他需要对服装的版型、人体结构和服装工艺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从学徒到出师,需要若干年的磨练。这种非标准化、基于时间和经验积累的方式,显然不利于推进大规模的定制。当时公司找到了一个从事了五十年量体工作的老师傅,希望他来制定一套简便易行的量体方式,让不懂服装的人经过培训也能够精准地测量人体数据。但是他研究后给出的结论是:需要培训半年。这样漫长的培训周期自然是公司无法接受的。以至于最后这位专业人士给出了这样的结论:“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来,经过张代理董事长亲自上阵研究,公司摸索形成了一套方法。这种三点一线坐标量体法,基于人体上一些关键的坐标点:肩端点、肩颈点、颈肩端、中腰水平线……量体师只需要五分钟、采集人体19个部位的22个尺寸,就能掌握合格的人体数据。而这套标准化的方法,任何没有相关经验的人都可能通过短期培训具备精准测量人体数据的能力,培训所需的时间仅为五个工作日。

  智能化生产车间

  在酷特云蓝的服装生产车间,记者看到,流水线上处于不同环节的服装,奇妙的是,这些服装的面料、版型、颜色、细节各不相同。工厂里的状态,仍同传统的服装加工厂一般,负责不同工种的工人忙碌而迅捷地完成自己的加工工序,不过,他们每个人的面前,多了一个小屏幕。这一个个显示终端,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信息与数据链条。“传统的服装企业用流水线生产同质化的产品。我们的核心技术是大数据,用数据来驱动流水线,制造个性化的产品。数据是我们最核心的资产,从数据的建立、使用,到数据的流动。这里的工厂车间从表面看跟传统的工厂没有区别,还是那些工人和设备,最大的区别在于隐藏在各个环节过程中的数据流。数据流支撑了整个工厂的个性化定制。”在董事长张代理看来,这种软性的数据驱动的方式,让整个工厂的状态宛如“一台巨大的3D打印机,需求的数据进来之后,通过这3D打印机产出个性定制的服装。” 这种数据驱动的模式,此前《商界》杂志的报道中有过这样的概括:“数据平台可以监测工人在各个工序的生产效率,由此分配给工人最适合的工序;设备损坏后自动报修,修理时间、修理次数等数据判断设备兼容情况;订单、物料、成衣等数据相互联动,保障物料供应不间断,库存几乎为零。”

  

流水线上的版型、款式、颜色各异的个性化定制西装



  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引入对于工厂内工作流程的分配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它作为数据流的一种形式可以较为直观的呈现出来。客户的人体数据采集完成后,会传输到酷特云蓝的数据平台上,RFID制卡人员把全数据录入到一个电子标签内。此后,这个像身份证一样的标签会跟随与其相对应的那件衣服一直走完全部的生产流程。每道加工工序的工人拿到一件分配的衣服,会首先刷卡读数,根据代码转译成的指令来完成诸如剪裁、钉扣、刺绣等具体操作。而他们每个人面前的那个小屏幕,就是用来显示每件衣服应当进行何种操作的指令的。

  正如前述的制版与量体两个环节的创新所经历的坎坷,电子标签的产生也非一蹴而就。它的迭代经历了从手写工序到纸上,再到给每个工序编写代码、写在长条布上的过程。这一步步的探索过程,是酷特云蓝董事长张代理一步一个脚印带领下属走过来的。在张蕴蓝口中,这位“学习能力、领悟能力很强,极度聪明的人”还拥有很强的执行力,能在“设定目标后,坚定不移地推动。”他没有受到其他市场上更易于获利的投资渠道的诱惑,而是专注于对定制服装模式的探索。在只看到投资而见不到成效的研发过程中,他能带领企业坚持不懈地努力,成功地达成了最初的目标。

  如今,从一家传统的成衣工厂转型为一家数据驱动生产全流程,酷特云蓝完全变成了以工业化手段、效率及成本制造个性化产品的智能工厂。建立起建立了版型、款式、面料、BOM四大数据库,达到百万万亿量级的数据,可以满足99.99%的人体个性化定制需求。

  通讯员 黄秋梅 周绍华 记者 游潇

   [编辑: 李敏娜]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