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
被采访人:贾久祥 高考时间:1989年
1989年盛夏的一天,广饶一中张贴的一份名单前站满了刚刚毕业的学子,在涌动的人潮中他们不断找寻着自己的名字,或紧张焦虑或笑逐颜开,贾久祥就是其中一位。
虽然在去看成绩的路上已经有同学告知了他的高考成绩是564分,但当亲眼看到榜单上“贾久祥564分”的时候,他还是非常激动。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在广饶县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贾久祥来说,在那个时代,想要摆脱父辈那样在土地上劳动的状况,高考就是唯一的途径。
贾久祥回忆说,当年,山东省高考本科的分数线是524分。高出分数线40余分的成绩可以为他带来走进一所本科院校的“通行证”,事实上,贾久祥当年也被自己心仪的学校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录取,学习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他说,在那个大学生“凤毛麟角”的年代,大学生意味着一份荣耀,也意味着自己以后的人生命运将得以改变。
“我当时在广饶一中上的高中。”贾久祥回忆说,广饶一中当时可谓是东营最好的高中,80%至90%的升学率在全市也是遥遥领先,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进了广饶一中的门,就摸着了大学的校门。”
这句话给了广饶一中学生志在必得的勇气,也带来真真切切的压力。贾久祥说,当年广饶一中高三年级有600余名学生,但可以参加高考的只能有300余人,非常残酷,“那个时候高考前还需要先参加一个预选考试,一半左右的学生获得参加高考的资格,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取得高中毕业证后结束自己的求学生涯。”
为了取得参加高考的资格,也为了能够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学生们可谓拼尽了全力,“我记得那个时候学校小卖部里卖得最火的就是蜡烛。”贾久祥说,很多同学在下了晚自习之后还要秉烛夜读,有的甚至学习到凌晨一两点钟,每天睡眠不足5个小时。 现如今,回忆起当年参加高考的情景,贾久祥仍然记忆犹新,“那时虽然缺衣少穿,但是为了实现自己梦想并为之奋斗的精神至今仍让我受益。”(记者 马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