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40年 昔日"独木桥"今朝"成人礼"

2017-06-05 10:54   来源: 东营网-黄河口晚刊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高考平淡地走过我的高中年代

  被采访人:牟久莲 高考时间:1992年

  



  “1992年7月,我走进了决定我人生命运的高考考场!窗外,大雨滂沱;场内,寂然无声。考场内的每一个人,都在那个时刻,用‘高考’这一特殊方式,记录下一个改写自己命运的历史符号。因为,25年前,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这是牟久莲写在博客上的高考记忆。

  她的印象中,那时候,考场外并没有熙熙攘攘焦急等待的家长。考场里的学子们也没有那么大的升学压力。当时他们一共56人,老师估计,本科加上专科,最多能考上10个。比起现在,比例低得可怜。但他们都似乎一身轻松地走进考场,安安静静答题,打打闹闹跑出。那个年代,高考比现在更像一座不折不扣的独木桥,然而,走过去的和没走过去的,仿佛都比今天的孩子们快乐。

  一天的考试结束,她还和往常一样,在教室里复习一下第二天考试的科目,然后早早地回宿舍睡觉。因为那时手机还没有诞生,网络还没有存在,通讯谈不上发达,交通也并不便利。所以远离家乡求学的她和同学们,根本无法在高考时和爸爸妈妈交流通话,更谈不上见面。和三年里每一个在校的夜晚一样,高考之夜,她在没有任何梦境的打扰中安然入睡。她感慨,那个年代,高考虽被重视,却不被社会过度关注,不被父母焦虑关注,甚至不被大多数的学生倾心关注。那个时候的高三学生,是多么轻松啊!那是一种“条条大路通罗马”心态下的轻松。

  她觉得,没有任何的异样和特别,高考就这样子,平淡地走过我的高中年代。和所有的老师同学告别,每个人似乎都已经在那个时候,预见到了自己的将来:上大学,招工,经商,种地……高中,在现在每个家庭里,是多么重要的一个人生阶段。可牟久莲觉得,那个年代,社会和家庭不会用高考来为每个孩子贴上成功或失败的标签,人们也不会用高考作为标尺来衡量孩子们的将来。“那个将来,做一个大学生,于我而言,真的仅仅是我自己的选择。于其他任何,都无关!”

  她说:“25年前,我们,充满着活力,在对未来的憧憬中,哭着笑着,大喊:再见,高考!25年后,我们,已被岁月沧桑,在对过去的回忆里,淡然从容,轻叹:感谢,高考!又是一年的高考季,每年的这几天,我都会不自觉地想起:那年,我们一起参加过的高考。” (记者 张振)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